中国青年网长沙7月20日电(通讯员 赵冰洁 陈佳 林思颖)驼背向上拱起就像一座小山,每一根指头都伸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黄褐色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花白的山羊胡已经长到脖颈,只有那双眼睛依旧是那么有神……
这就是江西财经大学锦江镇服务团的志愿者第一次见到周青山老人时的模样。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老人,从抗日战争一直参战到抗美援朝,称之英雄,当之无愧。
周青山,出生于1924年12月4日,从8岁起就开始当放牛娃,12岁进入地主家里打短工,一年之后,被赶出地主家。18岁参军,在抗日战争中跟随国民党部队与共产党部队一同抗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建国之后,又参加抗美援朝。退伍后回到老家余江县锦江镇桥头村,如今已92岁高龄。
周青山老人向团队成员讲述抗战经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思颖 摄
一个人撑起一个炮兵班
周青山早年在国民党部队担当炮兵手,谈起刚当兵的那段日子,老人说:“当时在国民党部队,米饭有很多是没有脱壳的,根本咽不下去。我们的吃饭时间只有十分钟,很多时候都吃不饱,有的时候你吃的多了,(就有人)一棍就打过来了。后来加入了共产党,大家都是同志,有饭一起吃,就没有(这种情况)了。”
时间长了,老人从新兵变成了老兵,也变成了炮兵班的副班长。因为很多新兵都不会打炮,所以周青山老人就凭自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炮兵班。
瞄准、填装、发射、拉保险栓等一系列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常常仅凭着周青山一人完成。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每次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稍不留神就会丧命。
常年作为炮手的周青山老人耳朵早已被震聋,最严重的一次,在打炮之后,周青山的耳朵里已经被震得满是鲜血。
然而,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老人早已练就了一手好炮法。据老人回忆,1949年,在上海举办的军事比赛中,他取得了打炮全军第一的好成绩。这成为老人一辈子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