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学农青年之担当 践兴农强国之誓言
发稿时间:2024-07-05 11:10:00 来源: 创青春
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紧密围绕“农”字特色,动员组织5000余名在校生,打造“六个一”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同学们有的扎根基层,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的行走在乡间,在服务中惠民生聚民心;有的立足科研,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有的开展实践调研,为农业农村发展把脉问诊;有的参与政务见习,在服务一线中奉献青春热情;有的走上讲台,分享学校最新农业科研成果。
广大西农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次解读 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已返回家乡进入假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杨洋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他要与团队一起协助导师刘天军教授第一时间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并担任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热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播访谈的主持人。“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研究生,主动去学习、研究和宣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责无旁贷。我和我的团队将会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基层一线,持续开展文件宣讲和政策解读,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条理清晰的话语,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发展方向获得更多收益。”杨洋说道。
寒假期间,经管学院打造了“党建+团建”“政策研读+文件宣讲”“专业导师+硕博骨干”的“3+模式”开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实践活动,邀请“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霍学喜、刘天军、石宝峰、张蚌蚌4位教授,成立10支65人的博硕生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整体框架、千万工程、产业发展、农村金融、耕地保护等内容进行具体解读。“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与实现路径是什么?”“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广大青年进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边远地区,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详实的数据,用听得懂、记得住、可复述的语言向基层百姓生动宣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结合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将理论政策、农业技术、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融入到宣讲过程中,全面提升受众群体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理解。
一次走访 助力产业加速发展
寒假期间,1000余名西农学子通过开展实地走访,深入基层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乡村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服务、科学文化传播、乡村就业创业等,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助力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植保学院2023级博士生阿尔孜姑丽·肉孜在新疆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走访后感慨道:“通过交流,我感受到了农民对土地、对生活深沉的热爱,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面对植物病虫害时的无奈。在田间地头,我与他们分享了植保的经验和技术,也倾听了农户们对于农业发展的期望和建议。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农业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情感和责任。我时刻记着身上肩负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一次科研 注入农业发展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新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假期里,1789名西农学子依托“科技小院”,全身心投入科研实验、课题研究和农技推广中,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动科学院羊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团队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养殖户们,在这个假期依旧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滩羊试验示范站,团队青年们致力解决滩羊种业振兴、营养标准制定等关键问题,并积极开展滩羊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推广工作。作为假期长驻滩羊科技小院的一名研究生,韩赛铮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这就是‘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的过程,虽然牺牲了一些假期,但能够切实帮助当地农户,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农业产业的决心。”
韩赛铮(左一)在导师王小龙教授(左二)的指导下进行羔羊血液样品采集。
同样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的还有园艺学院果树逆境生物学团队,他们不畏严寒,不惧风雪,身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厚重的手套,穿梭在园艺场的每一个角落。园艺学院2022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沈文涛说:“在我的眼中,这些植物不仅仅是实验材料,更是科研的希望与梦想,虽然休息的时间缩短了但收获却很丰厚,团队里有家人般的陪伴也有师门的相互关心,未来希望我们能够搭上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高速列车,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接续奋斗!”
一次调研 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假期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组织开设了“万名学子赴万村”“西北乡村调查”“秦巴山区调研”“陕西乡村振兴大走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等专题活动,动员2000余名青年学子利用返乡调研,获取家乡所在地最小行政单元自然聚落、资源生态、产业结构、生产水平等基本数据,构建乡村类型本底信息数据库,形成乡村类型调查报告,为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文学院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师生“返乡观察”文章在社会网络媒体平台持续爆火,单篇阅读量突破“10万+”,同时达到百万、千万量级的人气作品不断涌现。目前,已发表涉及农村家庭婚姻、青年人观念变迁、产业发展、民俗民风、养老生育、教育医疗、民生保障、农民工就业、土地规划等多个话题的文章46篇,累积阅读量超过5亿人次。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唐信表示,通过长期开展“大国村治”等寒假返乡观察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切中城乡社会热点,有效推动农林高校学子智库成果的社会化。
一次实习 服务基层组织建设
2024年寒假,西农团委紧扣涉农专业学习特点与学科发展需求,开展“政务实践、企业实践、乡村振兴、公益服务、兼职锻炼、文化宣传”等形式丰富的实习实践活动,超过1500名在校学生深入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组织或企业参与相关工作。其中有针对性地选派300余名涉农专业学生,前往地方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乡村振兴办及基层街办、乡镇、社区开展专业实习。
参与家乡农业农村局工作的资环学院2022级本科生黄增云说:“通过投身家乡基层工作,我不仅磨练自身意志,锻炼相关能力,更在感知家乡变迁中,立志在服务家乡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践行使命任务、彰显青春担当。”
一次对话 畅谈科技创新“慧”农
“听说你们学校居然还有喝葡萄酒的专业?”“号称‘小麦癌症’的条锈病是怎么防治的?”克隆奶牛与普通的牛有什么区别?”“西农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中都做了什么?”……形形色色的问题回响在一所所高中。这个假期,2500名在校学生返回母校,通过联合宣讲、短视频制作、新媒体直播、“三农”故事分享等方式向中学生们讲述独有的西农文化,科普最新的农业科研成就。
回到老家渭南开展宣讲的李婧说:“这次母校回访是一次充满意义的经历,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西农在品种推广和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是我心中一份特殊的责任和荣耀。选择农业、学习农业、从事农业早已经成为我的目标,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我的带动下,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西农,更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投身农科研究,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