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返家乡文字 >> 正文

清华学子奔赴祖国边疆贡献“清”年力量

发稿时间:2024-07-05 13:13:00 来源: 创青春

  这个寒假,清华大学组织了多支实践支队前往云南、辽宁、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边疆地区。他们或探寻红色遗址,汲取精神力量;或深入边陲基层,贡献“清”年力量。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看看边疆上的“清”年身影。

  队队携手共升红旗飘扬

  南涧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处西南边陲,而南涧一中是清华大学定点帮扶的“六地七校”之一。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仪践清心”支队前往南涧一中,与一中国旗仪仗队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两支队伍的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升旗仪式的流程、队列动作的规范,还在训练之余相互分享了对于人生理想信念的追寻。

  “此次在南涧一中的升旗任务我记忆犹新,因为我们要和南涧一中国旗护卫队的同学们一起组成升旗的队伍完成一场升旗仪式。”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人文学院王郅杰同学回忆到,“在一开始我们的磨合和训练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在两天的的相处下,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坚毅聪敏的品格和对护卫五星红旗的向往,这使得我们很快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成为了一个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方阵,并圆满完成了此次升旗任务。”经过紧张的筹备与演练,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与南涧一中国旗仪仗队的同学们混编成了一支队伍,共同完成了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雄壮的国歌声响彻云霄,所有观旗的师生都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共同见证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队员、交叉信息研究院周子凯同学感叹道:“我想,无论是在南涧一中,还是在澜沧江边,或是更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能够以升旗仪式的形式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国报国的种子,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升旗仪式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两校国旗仪仗队的卓越风貌和过硬素质,更在南涧一中同学们的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他们深受感染,并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学习、锤炼品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的军歌在耳边回荡。”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丹东唱响战歌,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74年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兵器三班全体同学共赴丹东,缅怀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赓续抗美援朝精神。

  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中国境内建设最早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一部分志愿军英雄,他们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兵器三班的同学们手持鲜花列队前往纪念碑前进行祭奠仪式,他们齐唱国歌,辅导员杨冉宣读祭词,随后同学们依次上前献花、鞠躬,表达心中崇高的敬意与深刻的悼念。

  断桥位于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他们走上断桥,眺望历史,回想抗美援朝战争的始终。走在桥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

  经过三天的参观学习,每一位同学都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也被志愿军精神深深打动,坚定了投身国防建设的决心。班级同学都兴桢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他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展现出的极高的战斗精神、极强的战斗能力以及涌现出的大量英勇事迹,这些都激励着他要珍惜和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三国边界传递青年微光

  珲春,一座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因其承载的近代历史而具有着厚重感。清华大学行健书院与美术学院同学组成的“乡伴而读”珲春支教团队来到珲春,他们结合各自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珲春四中的初中学生们带来一系列科学科普与美育课程,用自己的微光去传递一份力量与温暖。

  开设“音乐与绘画”课程的支队成员杨忠东在他的随笔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还记得在课上,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在听音乐时一度无法下笔,她觉得自己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而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她逐渐放开了自己,尝试用绘画去表达音乐带给她的感受。第二天,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做到了!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美育的力量,以及孩子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而除了杨忠东开设的这门课外,支队还带来了美的感知与交互心理、近当代版画历史、传统美术科普与实践之剪纸等美育课程以及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何为天文学、经济学导论等科普课程,这些课程与传统中学教育的课程有所不同又紧密联系,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更多方面。

  图为剪纸课程剪影。

  在支教之外,支队同学们也来到了珲春的三国边境线上,体味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两根界碑,一根较细,刷红绿相间油漆,顶镶嵌双头鹰标志;另一块石碑上刻“土字牌”,这便是1886年中俄边界重勘时所立界碑之一。“土”对应俄文字母“Т”,为1860年《北京续增条约》要求设立的二十块界碑之一。眼前的景象无不诉说着那段悲痛的历史,也激励着同学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深入边疆探索民族风情

  聚居于彩云之南,歌唱于群山之间,在西双版纳这片文脉赓续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令人神往的秘境——基诺山,这里居住着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单一民族——基诺族。作为一个边疆深山里的“直过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从几十年前的刀耕火种、刻木记事,到如今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实现整族脱贫,基诺族一跃千年的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伟大实践的缩影。行走在基诺族聚居村寨巴朵村和巴飘村里,“滇云溢彩”支队的同学们深入调研基诺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烤酒、纺织、打铁等传统技艺。

  近年来,村落通过党建引领,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改,将传统技艺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以建成自然风光秀美、文化风采独特的基诺族文旅特色村寨为发展方向。日新书院本科生胡一诺说:“充满民族风味的街道、穿着民族服饰的百姓、随处可见的热带动植物……都令我感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与多民族共生共融程度之深。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展开相关实践与调研,深化对祖国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与民族交往的认识。

  在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同学们对话中心创始人艾老师,体会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中的社会力量。了解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诸多难题,日新书院本科生夏麒翔深受触动,“实践中我亲身体验到了当地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接触到了今天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多种形式,同时也意识到在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在新疆喀什的疏附县,另一群清华人也在就少数民族主题作相关调研,他们就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历变城乡·西山苍苍”赴新疆喀什实践支队。他们聚焦于城镇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深入了解了城镇化进程中民族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文化变迁。

  支队成员通过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社区党委的座谈,结合对村民,居民的入户访谈,同学们对于以疏附县为代表的南疆少数民族村落和社区的城镇化进行了解。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开展了入户调研,走进村民家中,在一线了解情况。尽管语言存在一些障碍,但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队员们都顺利地完成了访谈任务。访谈对象中有正在阿拉尔上大学的大二学生,也有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家庭妇女;有年过六旬的老奶奶,也有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多样性的访谈对象也为支队的总结讨论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事例。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