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石河子大学学子走兵团:如果不曾来过

   兵团还是那个兵团,历史依旧沉淀在岁月长河中,不曾翻涌。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内生长的植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舒源 摄

  如果不曾来过,我们只能从图片中看到传说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沙漠上,画面一派美丽、壮观的景象。但如果你走进沙漠,你会发现那里还生长着一群倔强的植被,他们的树皮饱经风霜,只剩下一截连接上方枝干;有的一棵树上左边繁茂、右边干枯;还有的树已经完全干枯,但依旧不倒不朽……

  在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八连采访抗战老兵阿巴克?衣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舒源 摄

  如果不曾来过,我们可能还是那个天真无知的“傻白甜”,一路欢笑一路歌,把现实无限理想化,想象着所到之处皆是安居乐业,靠走访几位老兵团人就能感动中国,或许还能再引发一段“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动人事迹。不曾在深夜痛哭过的人又何以谈人生?现实教会我们的第一课叫“亲临”,如果不曾参与又何来话语权?

  三下乡行程已过半,然而实践成果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我们不禁开始反思:“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信念之魂”真的有那么简单吗?走访兵团老人就够了吗?几十年前的老故事、大道理,大家还愿意听吗?如果听了,又能对他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兵团老人的故事是否真能打动人心,鼓舞无数青年人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支援边疆……这些都要在心底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我们真正踏上南疆这片热土,首先到达的是三师图木舒克市巴楚县,下了火车继续乘车前往五十一团八连。看着眼前的光景,心底升腾着的是数不尽的心酸。当看到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的边缘挣扎着生活,他们家的孩子很多;他们不懂汉语,不识汉字;他们从没离开过家乡,也不觉得自己生活艰苦。就这样与世隔绝、一成不变,竟是应了那句“放羊郎的孩子还是放羊娃”。

  阿巴克?衣明向我们讲述那一段抗战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舒源 摄

  当我们走进抗战老兵的家中,聊天中谈到那段战争的场面:在过膝的雪地里艰难行走,眼看着子弹穿过大腿,同行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这时候,听者会自动开启共情模式,随着叙述者的情绪波动,但他究竟能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作为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一代,我们从小就看过无数的抗战片,不管是抗日神剧还是荧幕电影,观看影片时心中无限感慨,内心萌生无数冲动。但过一段时间、再过一段时间,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呢?

  不得不承认,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他会抹去很多情感。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即使再感动震撼的场景都会慢慢淡化,本来波涛汹涌的心海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化作一潭死水。那么如何才能让死水在心底一直翻涌奔腾呢?首先让自己身临其境,接下来就是坚持。

  白露周林是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对年轻夫妻,跟我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属于国家“双5000”计划的不同类别(一个退伍转业,一个毕业工作),如今的他们已经在南疆工作生活了三年,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谈到为什么会决心扎根边疆,他们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之前在南疆有过生活的经历,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吸引,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更对这片土地付出了情感。有时候,家庭事业总是不能面面俱到,工作中也有想要退缩的时候,但一想到总要有人承担这份责任,而且相比之下他们对这份工作更熟悉一些,咬咬牙也就坚持了下来。青年人就要多吃苦,努力总有回报,能够见证这座城市慢慢变好,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不曾来过,又怎能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不曾来过,又哪能知道这里是真的需要;

  如果不曾来过,又怎能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

  如果不曾来过,又哪能见证这座城市的成长;

  ……

  不论如何,希望你来看看。通讯员 李舒源)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