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挥洒青春汗水,筑梦乡村支教

  远离城市,生活在农村,黝黑的皮肤,天真的笑脸,纯朴的孩子。

  暑期,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支教志愿队于7月21日来到了位于肇庆市广宁县蒙坑村的蒙坑小学。和多数农村的孩子一样,蒙坑小学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工,由爷爷奶奶进行抚养。志愿者的任务也就是尽可能填补这块空白。玩伴,亦或是老师,无论志愿者在他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或是身份,身为志愿者也只是希望在短短的两周,能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每天,以背诵古诗开始,以诸如历史、地理等课程结束。贴纸、小徽章作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也相应地保证了教学质量。每当有孩子获得这些小物品时,尽管脸上并不会表现地太为明显,认真挑选的神情与极其专注的姿态却还是将孩子们的小心思“暴露无遗”。无论是出于对小奖品的喜爱还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孩子的那种努力又容易满足的形象,却既让人感到欣喜,也让人感到怜悯。毕竟他们值得拥有更多,无论是知识还是陪伴。而我们却又显得那么无力。

  出于孩子们对手工与美术的喜爱,除当初设计好的课程外,志愿者也决定为孩子们提供折纸涂鸦课,尽可能满足他们灵活地手指与对于“美”的追求。因是临时决定,志愿者需要对折纸进行“恶补”。无论是折纸的技巧还是折纸本身,都需要志愿者独自获取。不过与孩子们呈现的笑容与满足感相比,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显得没那么多了,至少志愿者还从孩子那里得到了鱼、兔子和青蛙等的折纸,也算是公平“交易”了。

  中午放学后,志愿者们就会开始准备午饭。也因当地条件所限,有些平常常见的食物成为了珍贵的资源,就比如土豆。将所有食物尽可能充分地食用,也成为了志愿者们每天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切成片,还是切成条;煮,还是炒。饭后的闲聊也成为彼此之间交流并促进彼此间友谊的重要的渠道。也许饭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不过和一群心投意合的人的话,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在支教活动的最后几日,志愿者的付出也“意外地”得到了来自一位妈妈的关心。信由那位妈妈的孩子上学时递给志愿者,由一双小小手,传递的一封大大的信。信中那位妈妈以一位母亲的口吻通过文字表达了对志愿者的关心,并显示出来自母亲的细腻的心思。原本想趁着当地节日邀请志愿者到家中做客,品尝当地特色食物,却又担心志愿者可能会因不适应气候而感到不适,只能放弃,并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信,虽然表达的是感谢,但对志愿者却是更加复杂的感情。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是否能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被这么感谢,最后的最后,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做的其实也只有更加珍惜剩下的每一分钟,尽可能做得更好一点,至少在心中觉得应该对得起孩子,当然,还有那封信。只可惜,时间那么少,我们又那么小。虽然称之为支教,孩子们得到的是否真的比志愿者多?

  来自一位妈妈的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书雨 摄

  喜欢玩游戏,喜欢恶作剧。虽不富裕,但这并没有阻碍孩子们热爱生活,向往更多的知识。尽管没能为孩子们留下太多东西,但依旧希望他们在看到外面世界时能保持现在的状态。

  “老师,你还会再来吗?”

  “那要看你们的表现了~”

  “老师要说话算数啊,嘿嘿嘿~”(通讯员 禤凝 崔强林)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