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红色沂蒙山,老区新时代

  为践行三下乡活动,进入乡土基层,开阔眼界,学习老一辈的经验诲。浙江传媒学院暑期实践小组进入沂蒙山,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历史,了解沂蒙山精神,重温老一辈的记忆,体验老区新时代。

  为了尽可能的体会当地普通人家的生活,我们选择在沂蒙山的民俗食宿,尽可能的多与老板接触,参与到他们的生产与工作中,了解他们的主要工作与收入来源。在了解中老板告诉我们,目前我们所在的村大多数人家都经营农家乐或民俗,通过民俗农家乐与种植业相互补,人们的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其余的村也是如此,借助沂蒙山的旅游发展,在领导的带动下,多有人家从以前的单一收入改变,接受农家乐等活动,改变了经济情况。

  在老板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村的周围,在这个建在山坡上村周围,我们体验了那首著名的小调词中“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的风景,而在村中,有干净水泥路,整洁的街道,和友善的人家。

  为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小队参观村民的大棚种植园。在这里有一串串的杨梅,晶莹剔透的在枝头,大棚里打扫得很是干净,干净的网和清理了的土壤,体会得到他们的用心,还有新鲜的蓝莓,便宜实惠而且美味。农家自酿的果子酒,蜂蜜酒也是清香。在回去时,他们为我们停了一辆捎我们回去。

  为进一步了解沂蒙山小调,小队前往了沂蒙山小调的出生点,白石屋,接触了目前的传唱人宋守莲阿姨。在对宋老师的采访过程中,体会到了传唱人对过去的坚守与热爱。六十多的她是小时候在田里学着唱的;唱的开心,有什么不快的时候,便唱,唱出来就好了;后来成为了传唱人,各地去唱。不在乎别人给多少钱,去什么地方,因为喜欢,所以唱 。在她的小调里,只有单纯的热爱,对这首歌的喜欢,对这片美景的热爱,对美好的未来的向往。

  在沂蒙山小调博物馆,我们学习了沂蒙山小调的历史,从一开始的反对黄沙会,占据宣传重点;到新中国成立,祝和平;再到朱之文的调整,脚踏实地,万担变满担。一直不变的是,这里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热爱。

  在白石屋《大众日报》遗址,了解了大众日报在沂蒙山的生产方式和历史,在白石屋与文化民俗工作人员沟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自愿到这里工作,展示民俗工艺,讲述历史的故事。在于这些老教师,老先生,阿姨的交流中,小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人对文化的自豪,历史的铭记,对手工艺传承所进的一份心力。就像沂蒙小调那样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这片被称为红色的沃土的地方-沂蒙山一直被惯于红色革命老区的称号,曾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了一处处革命者的战斗生活的历史旧址;更在艰苦的生活下,产生了传唱至今的沂蒙山小调。如今的沂蒙山,在群众开拓奋进勇往直前的建设中向着红色老区、绿色发展"的森林城市大步迈进。

  小调唱出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热爱,每句唱词其实已早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沂蒙精神的一种载体,代表着人们乐观向上,敢于胜利,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品质,乐观向上走向新的明天。(通讯员 刘亮宇)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