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邂逅画中姑苏,品尝人生百味

  仍处在校园尚未走进社会的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习书本知识,暑期实践活动给了我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机会。

  实践开始前,我们同专业的几位学生一拍即合,决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的调研方向,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千百年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结晶,是新时代下亟需保护与宣扬的对象。随后在游晓航老师的联系沟通下,我们争取到了国家级非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优秀制作工作室“乔麦年画”的支持,允许我们前往调查实践。

  确定调研对象后,我们便进入了实践准备阶段。虽然我们每个成员的能力或许不过是“星星之火”,但是集聚众人的智慧便“可以燎原”,我们进行了多次内部讨论,与导师游晓航老师反复交流,另外我们还与合作方“源造社”进行沟通。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留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瑶 提供

  苏州之行的那五天,非常令人难忘,酸甜苦辣,一应俱全。一开始让我感到的是“甜”,我终于跳出一方书桌,一本课本的桎梏,更大的世界似乎开启了大门。往昔旅游都是与父母一起,与同龄人却从未一同出过远门,如今总算有机会与同学一起,体会一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亲自丈量中国的大好江山了!更何况,我们做的还是“保护非遗”的调研,为的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结晶能够得以传承,是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果不其然,调研旅途刚开始时,我与同学们白天一同听年画故事,一同体验年画制作,一同考察年画中的苏州景点,又有着指导老师保驾护航,在对调研对象有着更多思考与想法的同时,对同学和老师课堂外的一面有了更深地了解,确实非常的“甜”。

  然而,渐渐地,我开始感到“苦”,事情不像我想得这么简单。在调研行程中,白天我们外出考察,晚上回到住处后便要开展整理工作。为了兼顾深度和广度,全面而又深入地考察调研对象,我们制定了非常密集而饱满的行程安排。单单7月6日那天,我们便考察了虎丘、报恩寺塔、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玄妙观、平江路五个景点,把普通游客两天才能逛完的景点一天就考察完了。回到住处后,我们便开展日记写作、照片整理、vlog制作、公众号制作等工作,由于事务繁多和成员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的所有工作最少要花6小时才能完成。高强度的工作让我意识到,暑期社会调研不是单纯的游玩旅行,而是真正需要得出于社会有益的调研成果的考察任务。

  “苦”之后,便是“辣”。作为“新人队长”,我的经验尚且不足,最让我头疼的便是任务分工和交流沟通了。需要准备的材料如此多,该如何高效的配合呢?是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平均分配呢?不行不行,这样成果的质量没有保证。还是按每人擅长的部分分呢?不行不行,这样的话某几个人工作会特别繁重而有几个人会没事干……经过多番思考与尝试后,我才渐渐游刃有余起来,能够平衡兼顾效率与质量了。

  另外,在因为意见不合和沟通不畅与队员发生了几次小摩擦后,我领悟到聆听他人的重要。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或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聆听他的看法,听懂他的意见,在表达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后,再进行协商。所幸,在明白“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后,我变得越来越能心平气和地与我的组员们沟通讨论了。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瑶 提供

  “酸”,深入了解了年画之美,又想到它如今已面临失传的危机,我的心底不禁泛起一阵阵的心酸。“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词,但它同时也意味着距离感,带着一丝“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高在上。其实,正因为这种美丽的艺术正在凋零衰败,所以才被冠以“非遗”之称。“非遗”具有着一种奇异的矛盾感:一方面,它意味着“日薄西山”的现状;一方面,它也代表着“旭日东升”的希望。那么,如何使它重新适应现代生活,剥去它神秘的面纱,成为我们调研的另一个重点。

  事实上,在调研前一直有一个疑问伴随着我。为什么一定要保护“非遗”?“非遗”是属于它诞生或璀璨的年代,已经拥有过光辉岁月,如今时代变迁,那么“非遗”们未尝不可功成身退,成为历史呢?

  如今,调研已经接近尾声,我好像可以解答自己的疑问了。毫无疑问,“非遗”已经在现代化社会中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不代表它没有了价值。人们已经极少用桃花坞木版年画贴门窗,但它独特的美学风格仍使它能够作为艺术作品被人欣赏。更重要的是,非遗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是在透过保护“非遗”,保护中国人的根,或者说中国的“灵魂”。灵魂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情怀,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一个名族不能没有灵魂,是“灵魂”将中国十四亿同胞团结一心。

  酸甜苦辣,是这次实践调研的滋味,而这次在调研中我的自省、我的进步、我的感悟或许会使我受益一生。(通讯员 李瑶)

  一审编辑:陈果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