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

  贵州民族大学“脱贫攻坚,青春助力”民汉双语服务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了黄平县重安镇。每天上午开展四点半小课堂的三下乡活动,下午进行走村入寨卫生下乡的脱贫攻坚活动。短暂的时光,忙碌而又充实,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可爱的孩子们,朴实的村民,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气,都是属于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在大学等着你们”

  短短的几天的相处,我们与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从满怀期待到依依不舍。还记得第一天见面的时候,我们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会有小朋友在校门口悄悄的拉着我的衣角问“你们是谁?是从哪儿来的?”,会有内向的小朋友泪眼汪汪的舍不得妈妈。素质拓展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和我们已经熟悉了。从那时起,每天送孩子们回家路上,一句句叮嘱“小心车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回应着“老师再见”,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作业辅导课上,耐心细致的为孩子们讲解作业中的难题;在舞蹈课上,孩子们跟着老师随着节拍认真学习;在画室里,孩子们一笔一划的用画笔勾勒出属于他们的梦想;在操场上,孩子们活力四射,在阳光下奔跑。从知识课程到安全教育,从课外活动到爱国教育,五天的相处,我们见证了孩子们的蜕变,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们,“姐姐们会在大学等着你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我们在大学见。”这是个美丽的谎言,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停在原地,孩子们会长大,我们也会改变。但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给他们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我看见垃圾就像捡到钱一样兴奋”

  在脱贫攻坚卫生下乡的工作中,在烈日炎炎下,实践队员们拿着火钳和垃圾袋与村委会干部一起走村入寨,帮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白色垃圾,助力卫生下乡。在魏龙塘村,在堡上村,在天堂村,在下翁细村,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天,似乎经历了第一天的上坡下坎,汗如雨下,见到村干部的亲力亲为,知道做为脱贫攻坚实践队的一员总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小镇做点什么吧,之后的几天变开始习惯了 。在寨子里,我们拿着火钳,仔细寻找个在草丛、房岩、甚至是小河沟里的垃圾。

  当时的我们,低头寻找着垃圾,找到后清理放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里,似乎找垃圾也成为一种乐趣,我们似乎在攀比着谁捡的多,还记得当时有小伙伴说过“我现在看见垃圾就像捡到钱一样兴奋”。关于进村的回忆,除了大汗淋漓和低头捡垃圾之外,在村子里我们见过革家人的蜡染技术,听过苗族人的芦笙声,喝过大山深处的最甘甜的泉水,也感受过村民的热情与友好。

  “老板,再便宜一点吧”

  除了在重安镇上支教与卫生下乡活动,我们还面临着一个考验——做饭。我们借宿在重安二小的学生宿舍中,学校能为我们提供的也有宿舍与厨房。在几天的日子里,我们分组前往市场购买食材,做饭,洗碗。在有限的经费里,精打细算,与老板说的最多的话是“老板,便宜一点吧。”甚至为了五毛钱和老板讨价还价,在买菜时,要货比三家,要仔细盘算买多少才够,要思考多少价格多少合理。

  短短的几天,我们似乎更贴近生活了,更能体会“菜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味了。买菜、煮饭、洗碗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确实我们在这次三下次的经历中,多了一份体验与感动。

  团队中,小伙伴们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八天不仅仅是下乡扶贫、支教和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遇见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宝藏伙伴们。在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大家一起坐在操场上,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干净的凳子,有的只有满天繁星,大家席地而坐,谈论这几天都成果,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一起唱着离别的歌。

  短暂三下次的时光结束了,我们送告别了孩子们,告别了老人们,告别了重安乡的一切,但是他们留在我的回忆里,属于2019年那个夏天的回忆。相聚亦有时,来日方长,我们后会有期。(通讯员 梁曼)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