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地学与传媒的纸短情长

  人生路上,总能遇到各路形形色色的人,或同行,或陌路,就好像时空里的线条,纵横交错,各色的交点演绎了一幅多彩的人生画卷。初次入京,想做的事总有很多,却就像众多的北漂青年,对来不及做的事只得叹一句时光匆匆,然后忙着奔赴下一段人生旅途。

  第一站,中国传媒大学。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的“融媒体交互式演播实训中心”,以多元化、互动性、融媒体的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视野;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颠覆性的课程体验,为在校学生提供与工作岗位同步的演练平台,同时提前适应行业发展。传媒大学老师从老式演播厅到融媒体中心,由远及近,深入浅出地为队员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历史,让队员在感受传媒大学悠久历史的同学看到了中国传媒的演变。

  作为地学专业的学子,在如此丰富多彩的传媒平台面前,难免会有些手足无措,在参观的途中更多地思考的是,作为一个学地学的人,我来这里是为了什么?走个过场?还是来体验一样祖国心脏的高温?问题在和以为老师的交流中有了答案,“学科融合”,可能我不是优秀的传媒人,但是在我身上有地学与传媒的交叉点,我看到了地学与传媒碰撞产生的绚丽火花。而作为地学人,作为新闻爱好者,我有义务把地学的故事诉说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学。这一站,是为了储备能量,为了去寻找用传媒人的去了解地学的契机,而不是用地学人的话语诉说地学。

  第二站,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属出版机构,全国中央级出版社。在来到出版社之前,我认为出版社的成员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地坐在电脑前机械地校版,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不是总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接待我们的出版社的学长学姐有着石油情怀,大概是时间的沉淀,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石油人的惟真惟实,脚踏实地,也看到了传媒人的一纸柔情。他们每一个人都仍旧有着石油情怀,他们身上有着我为之努力的石油梦、传媒情。在这里我对编辑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缺一不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抒写石油人的家国情怀,未来的日子我不知道我会成为怎样的人,但是这群人会始终让我谨记,让我倾佩。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很久一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特列,自己所经历的喝别人都不一样。而对于18级的伙伴,他们都是小弟弟,小妹妹,是温室里的花朵,所经历的人生自然是不如我丰富的。但是在大家谈及过往时,我才发现,原来不论年龄大小,他们的过往有悲有喜,大家都曾年少轻狂,大家都曾是为理想不问路遥马亡,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丰富多彩,再加以打磨就又是一部盛世巨著。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学生记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我也曾在采访别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问题很好的引出来。直到遇到江书程师兄,我的疑问便一个个都有了答案。与师兄见面,我是紧张的,虽然见面是以吃饭闲聊的形式呈现,而我一开始却是把他当作一个会议的形式准备的。但是见到师兄,和自己幻想的差别却很大,比起我想象的那种文人雅士的样子,他更多了几分朴实。

  在和我们谈话中,师兄全过程都会很认真地聆听讲述者所说的话,还会根据我们在讲述的时候所提到的困惑去认真的解答,这种解答并不是直接去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以他自己身边的事例去启发你,让人受益匪浅。除了这些,在与师兄交谈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学生记者所具备的聊天能力,他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在坐的每个人的心声吐露出来,作为一个学姐,我也很多次地在去寻找这样的机会,想去做学弟学妹的知心姐姐,而我却是屡战屡败。

  在刚开始师兄说去讲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我只是脑袋一片空白,我该讲些什么呢?他们又愿意听什么?这时,江师兄自己起了个头,把他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和我们分享,我便想着,那我也这样吧。于是,大脑飞速旋转,从出生到大学,所有的经历飞速在脑海闪过,本以为可以撼动人心的故事并没有出现,看到的都是人生琐事。接着一个同学,两个同学……终于还是到我了,在前面几个同学的讲述中我发现,师兄会有重点地为同学引路,然后我便也有重点地提出了自己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师兄也耐心地为我解答,关于如何突破自己的写作能力,回家后我按照江大哥所说的试了一翻。

  当然,那么短的时间当然是看不见成效的,但是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至少这样做着,我心里是踏实的,至少我是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在采访时,我不是采访者,对方亦不是受访者,以别人最愿意的方式去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她最想说什么,她的闪光点是什么?做好一个故事的传达者,用最朴实的文字诉说最动听的声音,学生记者一直在路上。

  此次北京之旅,走的路不长,所见、所闻、所感却足以我消化很久。回家良久,江书程师兄的“写有力量的文字、讲有温度的故事、做有意义的事情”一直萦绕在耳旁。话地学与传媒的纸短情长,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理想,哪怕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通讯员 郭晓英)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