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郑家埫,青春中刻骨的经历

  看着车窗外快速变换的景色,我知道此刻的我已经离开美丽的村庄郑家淌了,夕阳带着离别的忧伤照在我的脸上,我听着歌儿,心心恋恋想着这十多天来下乡走访的情景。时光倒流,我回到实践开始的那一天,初升的太阳夹杂着夜雨的湿气,实践队十个人带着启程的喜悦,我们蹦蹦跳跳不惧路上的泥泞,面对三下乡实践我们来了。时光太快,无法挽留,曾经期盼变成了依依不舍的眷恋,人的一生,无外乎经历,面对三下乡这趟旅程,我将把它做为我大学生活经历里最亮眼的一笔,它给了我启发,开阔了我的眼界,影响了我的思想乃至生活,同时它还记录着我的成长。

  不论是水月寺镇还是郑家埫村都总能用它独特的风情吸引初到这儿的人,我迷恋郑家埫雨后清晨迷雾环绕着险峻的大山,它们既神秘又壮丽;我热爱为我们指路,给我们照顾的村民,他们既善良又热情;我喜爱带着浪漫无邪笑容的孩子,他们既可爱又活泼,这一路我们尽力用心,尽力踏实,尽力为村民出一份力。我们是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队伍,学农爱农,一心为农是四年来不变的队伍精神,我们与农户交流,渴望将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帮助农户解决哪怕一个小问题,学农人的心与农户的心相同,单纯,只是渴望种子能更好的生长。

  当我们进入农户家,村民非常热情,他与我们聊家常,农户们都感叹国家的政策变好了,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当看到农户看着的水泥路时的微笑,我明白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领悟到了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远大理想,我们在这个小村庄中,与村民同吃同住,我们了解到的却是深刻的大道理。

  村委会拐角家的爷爷家,是让我记忆深刻的,爷爷年过七十独自在家,身体还算硬朗,他无法种庄稼,受着政府的照顾,喜欢看看新闻联播,他告诉我们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他是切身感受到国家一天天的不同,他和蔼的地教导我们,年轻人要扛起时代的大任才不枉费了青春。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一种使命感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

  十天里,我们就像是农户家的孩子,奶奶为我们做饭,问我们晚上的被盖是否冷,她如同我们的亲奶奶,心中感受到许许多多个温暖。我也是第一次住到山村里,我碰到这么多热情的村民长辈,看到了这样随处可见的农田,我满含期待,我希望我能够为这美好的村庄尽一份力。

  我和另外一位实践队员前往三组进行视频拍摄任务,清晨匆匆吃过早饭,我们开始赶路,变换的深山风光使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都不让人疲倦。九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村民叔叔的白芨基地,这是我下乡的第一次下田。我们需要穿过繁密的玉米林,粗糙的玉米叶让实践队员步步艰难,而村民叔叔表现得却再平常不过,叔叔们和几个阿姨今天的任务就是将上千株白芨苗种到土里,他们蹲在土堆里就是忙一个上午,渴了就是那一壶山茶。我们在旁边拍摄,可是没一会儿我们的腿就麻了,我更加敬佩农民叔叔了,心中也不禁想到小时老师告诉我们,农民是伟大的。

  实践之前,院长告诉我们,只要带着心带着感悟去实践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东西,之后的这些日子里我都在细细思索三下乡的意义,它与几十年前大学生下乡的意义是一样的,他的意义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让大学生感受乡村,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培养伟大的爱民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为农民带去知识,带去外面世界的发展趋势。村民的质朴,亲切的土地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前进的方向。这趟下乡之旅,我学到很多,无论我能够走到多远,我都不可以忘本,保持质朴,保持纯净,不论世间如何变换我都得沉下心来踏实与农学学问,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为它背负着万千农民。三下乡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的经历,郑家埫的美会留在我心中一辈子,这个村庄记录了我的成长。(通讯员 何泉龙)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