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南充学子“助农记”:为乡村振兴铺设一条绿色科学之路

  7月18日-24日,我们此次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目标识别响应体系对环境痕量农药的可视化现场检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积极的努力着,为乡村振兴铺设绿色科学之路添砖加瓦。

  我们爱着这乡村,爱它的安宁与纯净。乡村的日子很是安静,晨起闻鸡鸣,黄昏听狗吠,夜来卧听风雨声,远处还有稻田里的蛙鸣,层叠的麦浪,奔流的小溪,远处重重的山林,脚下柔软的草地;我们爱着这乡村,爱它的生机与希望。乡野的绿色是生机,是希望,是洁净。乡村应该是生机盎然的,是充满希望的,是“一尘不染”的。

  然而时代在变化着,乡村也在变化着,科技兴国,大量的化学物品涌入乡村,带来了振兴的希望,也带来了夺命的威胁,农药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乡村里充满生机的绿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雪 摄

  农药是把“双刃剑”。它的产生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防止虫害、助力作物生长,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它就像慢性毒药一样,一日日的积累着,终于爆发——大量的农药残留导致了土壤、水质等一系列环境污染,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人追捧绿色产品。绿色有机产品生产事业一夜之间新贵当红。追求绿色健康,这对于人们来说的确是件好事。但对于那些山村里的农民来说,生产绿色产品无疑是高楼摘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很可能会被时代所抛弃。

  在我们的实践走访过程中,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通口镇茶园村的张大爷曾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读过什么书,不认识什么字,哪里懂得什么种植技术,就连使用农药都是听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用,用多少都没个定数,哪里谈得上种出绿色有机产品。”的确,正如张大爷所言,生产绿色产品不单单只是“种豆得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加持。然而科学技术对于山村里的农民们来说,飘渺的就像天边的浮云。而我们的到来就是为了给那朵浮云牵上一条线,让它成为村民们手中能够牵制的“风筝”。

  为乡村振兴铺展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就要从源头开始——规范他们的农药使用。

  农药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中最常使用的化学药剂。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得当可起到保护植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及改善品质的良好效果,但是一旦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人畜中毒、农产品污染、发生药害、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加生产成本等诸多负面作用,这将适得其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我们此次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在实践地区当中喷洒过农药的作物种植地中的农作物以及土壤和附近的水源中都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量,且其含量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安全范围。我们迅速联系到了当地村委会管理人员,通过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以及对采样种植地的村民进行了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后。我们明白:造成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便是当地农民们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农药使用不当。为了规范当地村民们的农药使用方法,提升他们在科学种植技术上的知识素养,我们团队经过讨论后,迅速联系到当地的村委会,决定在村中举办一场关于科学种植技术与农药使用的科学讲座。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农地进行样本采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雪摄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振兴,也是一场文化振兴。

  一座巍峨的山,隔绝了山里和山外,有人走了出来,又有人永远在里面。山里的故事和人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不能总想着等山平,等着他们自己走出来。如果山里的人出不来,那就让我们外面的人进去帮他们。我们是大学生,受过科学教育,我们是科学的学习者,也要成为科学的传播者。开展一场特殊的科学讲座,为乡村里的人们带去更专业的科学知识与新文化。

  我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乡村,走向田间,不仅仅是进行一场调研,更重要的是要为当地的村民们带去专业的科学知识,为他们的农业生产带去足以振兴的科学技术。或许对我们来说这场暑期实践不过是大学里参加的一场活动,但是于那些山里的村民们而言,我们不仅仅是一群大学生,我们也是科学的代表者。我们为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或许会是改变他们命运、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动力。

图为当地村民在田地中劳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雪 摄

  或许于这偌大的世界而言,我们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只要一颗火苗生起,便会有成千上万的星火燃烧,只要我们做了,便会有人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人有百年,时代更迭,唯有那阳光里熠熠生辉的精神和信念,会生生不息,永不磨灭。那座大山曾为我们挡过风雨,那条河流曾为我们洗尽泥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我们之所能,用我们之所学,还它一方生机与干净,助它十里繁华、万年昌盛。

  我相信为乡村铺建一条绿色科学之路,这将是我们回馈那些淳朴而热情的村民们最好的礼物。

  惟愿有一日,那座绿色的大山,不再是山里山外的隔绝,而是绿色发展的制高点。(通讯员 薛珲瑒)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