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看望留守老人的一天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被打得很乱。好不容易结束了短暂的学习生活,回到家的这几天,却频频听到家乡老人相继过世的消息。不禁悲从中来,有些人难得在疫情期间,能好好的在家陪陪老人孩子;孰知,有些人这一生的最后几面,就在岁月的流逝中,缓缓走失。这是一个社会的共性问题,无论是黑发人送白发人,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人生一大不幸之事。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能唱进国人心中那片温润之地,不无道理。有些事,只有常回家看看,才会知晓;有些人,只有常回家看看,才不会错过。近年来,国家呼吁的脱贫攻坚战、“三下乡”、“一对一帮扶”等等,既是对新时代新青年回归乡村这块净土的号召,也是为广大离家在外务工的子女提供物质保障,提供一个速效定心丸。

  我考虑良久,还是决定回乡下看看。尽管我们不是他们的子女,无法也不能代替其子女尽到其子女应尽的义务。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能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的一丝微不足道的善意,应该内心也会拥有多一点点的温暖吧。“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何况,他们接收到的,是我这个同乡人的善意呢。

  古朴的村寨,往往隔了一条河或是一座山,语言就大不相同了。做客没有空手上门的,我买了一箱牛奶,来到谢奶奶家做客。

  兴许是许久未见客人,谢奶奶见到我们,很是激动,絮絮叨叨的和我们说了很多生活在村子里的事。她为我们擦拭自家凳椅的尴尬和窘迫,让我有片刻心酸,从心底一涌而上。

  子女外出务工,常年无法在家,很多时候,眼神已经不再利索的谢奶奶无法与子女联系,家中没有可倾诉的人,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尽管语言不大想通,我依旧耐着性子,听谢奶奶说着乡下的故事。她得知我是大学生,一直劝慰我好好读书,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不用像她的子女般,做着辛苦而又没有多少薪水的廉价劳动力。是的,父辈们吃过没有读书的苦,总是劝慰孩子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平日里听见父母对于此的唠叨,我总不以为然,而此刻从谢奶奶口中说出来的话,一下子撞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们总说扶贫,其实往往没有对应他们的需求,对口扶贫,才能真正帮扶到位。扶的是生活的贫苦,也是内心的贫瘠。我想,这才是国家所倡导的,精准扶贫所在。

  闲聊之余,谢奶奶带我参观她喂养的小鸡们。这些平日里我们经常能见到的家禽,是她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平日里都要算着时日来,才能吃到鸡肉。家里来客之时,杀上一只鸡,已经是这一家老小,能提供给客人的,最丰盛的待客之道了。

  从谢奶奶口中得知,自家平时的食物来源几乎全靠自给自足,一是经济能力有限,二是地处偏远,买菜的集市离家很远,往返要一个多小时,考虑到年事已高,腿脚也不如年轻时利索,索性在家养养家禽,种种青菜。碰上天气晴好的日子,子孙俩便结伴外出拾荒,收集一点废旧矿泉水瓶等等,以补贴家用。粗茶淡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了下来。

  生活很苦,能坚持下来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夜幕将至,谢奶奶家里的老式“大脑袋”电视机开始了它的工作,陪伴老人度过无数个寂寥的夜晚。热闹只属于新年,在这样的村子,于千千万万个谢奶奶而言,是个奢侈之物。

  现如今,电商的蓬勃发展,国家的产业式帮扶,对新青年回归乡村的号召,正在一点一点地,为村庄积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孩子可以感受到家的温度,老人每天的忙碌也逐渐有了盼头……(通讯员 杨晶晶)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