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最美的遇见 最美的期待

  为做好疫情期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赴后港社会实践服务队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从7月20日至8月9日,团队开展了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嘈杂的城市回归到静谧的农村家乡,在这20天的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感悟颇多。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

  “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用这段话来形容我“归乡似箭”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了。在团队还未开始进行社会实践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回家乡的前夜,我竟然兴奋地睡不着觉。终于,在7月19日下午我回到了家乡。碧蓝的天空、清秀的花、柔嫩的草、叽叽喳喳的鸟儿、在村口乱撒野的小狗,这些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画面就地重现了。对于我来说,回归家乡意味着自己灵魂回到了栖息地,心灵回归桃源。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让我感到亲切而又熟悉,给人一种久违的舒适感。我体会到,原来有一种深沉的感情是对故乡的眷恋,有一种真挚的喜欢是对家乡的偏爱。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长期生活在城市,我对于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朦朦胧胧,只隐约记得屋后那片竹林、那只小狗、那片白云……这次回到家乡,在对村子进行前期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家乡在好多方面都变化很大,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小时候记忆中弯曲的泥泞小路拓宽成几米多宽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的杂草变成修剪整齐的绿色植物。村子周围的道路纵横交错,家乡的交通可谓是四通八达。家乡的村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地丰富。家乡村口修建了文化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在傍晚,吃过晚饭的村民三五成群地来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有的则坐在长椅上乘凉唠家常。我在文化广场上和村民闲聊时,听着村民们对现在生活的赞叹,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的家乡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着,只是家乡多了太多我不知道的事。

图为村民在街头休闲交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玮琦 提供

  田园之乐,乡土情怀

  在家乡当我拿起农具到地里面去劳动时,我能感受到朴实、宁静、自由与安全。在这里,我将自己全部融入其中,像是一只归巢的小鸟,真实且自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也许就是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特点吧。在田间地头,纷杂的植物品种让我有些看花了眼。看到一些漂亮的花草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自己只好拍下照片去请教家中的爷爷奶奶。爷爷就如一位植物专家似的,看到屏幕中的植物随口就可以说出它的名字,而且对于它们当中哪些植物可以用来当药材,哪些是野菜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用来喂牲畜都了解地清清楚楚。看到爷爷神采奕奕地讲解植物的样子以及院子里爷爷奶奶料理的花草菜果,我似乎明白了爷爷奶奶一直拒绝搬去城里而选择在乡下居住的原因。因为这里有土地对爷爷奶奶的羁绊,有让爷爷奶奶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乡土”的真谛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贴合,是同时代的人们相互之间的相处、交流和彼此扶持。他们对先辈寄托着敬意,珍惜祖先留下的印迹。任何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行走都是带着“根”的,无论步履轻松或艰难,始终离不开它的牵引与呼唤。而这个“根”,正是最本真的乡土情怀与最温情的文化记忆,值得每一代人用实际行动去内化、继承,成为新生活里让人心安的路引和明灯。

图为志愿者在田地里帮忙干农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玮琦 提供

  回归土地、寻根溯源,家乡的风土人情唤醒了归乡人内心的乡土之情。伫立在熟悉的田野里,再一次满含深情地回望来路,家乡啊,你永远是让我的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这二十天的实践期间,我体会到采摘瓜果的乐趣,下地干农活的辛劳,也学会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 却上了人生的一节课,脚踏实地是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灵魂,这是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暑期“三下乡”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与家乡的羁绊却不会断。我会将家乡的点点滴滴留存于心,带着属于家乡的这份宁静继续前行。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通讯员 杨凡菲)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