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秦岭之旅,不负此行

  “凝聚时代青春力量,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秦岭生态环保专项实践团队于2020年7月20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旬阳坝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在我院开展秦岭野外实习活动之际,我们自行组队开展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们满怀热情与激情,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四处走访,实地调研,深入旬阳坝当地了解情况。

  古诗中是这样描写秦岭的:“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但我们所见的秦岭也的确如此,高耸的山峰绵延不断,盘旋的公路蜿蜒向远方,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悦耳的鸟鸣伴我们一路前行。

  旬阳坝镇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处于月河梁和平河梁之间,有人说它是一座随时代没落的繁华古镇,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岁月沉淀留下的宁静与祥和,依托山势而建的栈道完美地呈现了秦岭山脉深处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完美地体现出未经雕琢的秦岭的秀丽风貌。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村民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更有一种归属感。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杂,脱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着享受与欣赏的态度体验松缓舒适的慢节奏生活,茶余饭后,约上两三人在老街走走逛逛,或者搬张椅子躺在家门口乘乘凉……

  图为旬阳坝老街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艳齐供图

  此次旬阳坝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活动我们小组主要从土壤、垃圾、水源、生物入侵、资源利用情况这五个方面展开,我们四处走访,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无论是在工地忙碌的叔叔、经营农家乐的阿姨,还是年迈在家的奶奶,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秦岭环境的赞美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自豪,虽然他们的普通话可能说得不是很标准,有时会带着口音,但他们总是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尽力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我觉得他们这样认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他们尽力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讲给我听,毫不保留。他们希望我们将那些都传递出去,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到旬阳坝,愿意喜欢上那里。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那里,说到旬阳坝,没人能比他们更了解,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他们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自信,他们相信这座“中央水塔”不会辜负他们,而这也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句话。

  图为组员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毅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家务农的叔叔,他提到“有时候旬阳坝夏天来旅游的人多,很热闹,但是淡季的时候就没什么人了,冬天天寒地冻的,我们住的离市区又远,更没什么人来了,我们就只能出去打工了,所以村子里基本上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随后联想到当地的香菇产业以及秦岭丰富的生物资源,我随即问到“如果将废弃的香菇棚重新改造利用,发展一种具有药用或者食用价值的植物,您愿意回到家乡吗?”他沉默了,他认真地想了想,十分郑重地对我说“我愿意回来支持家乡的发展。”其实正如那位叔叔所说,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经将旬阳坝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它逐渐被遗忘,越来越多的人无奈背井离乡。

  从对叔叔的采访中我想到了很多,其实我认为真正的生态环境保护既不是将人们驱逐,一味地盲目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是枉顾环境,只注重人类的发展,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发展相互平衡,二者相辅相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人类的发展。我们小组也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希望这座美丽的小镇越来越繁荣,希望去到那里的人都能喜欢上它。

  此次秦岭之行也让我收获了很多,从小到大,我们十几年的光阴大部分都在学校里度过,对社会接触的不多,但我们不能一直这样过着象牙塔式的生活,我们应该走出保护伞,出去看看。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与教训在书本中是找不到的,只有亲身尽力过,才能有独一无二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第一次鼓起勇气开口采访的手足无措到第二次采访的逐渐适应再到后来的熟能生巧,我们一步步在成长,也锻炼出了自己的一些技能,我觉得这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畏畏缩缩到后来大胆放手去做,我们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每一次的尝试都在跳出舒适圈,都在迎接新的挑战,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大胆向前!(通讯员 文亚兰)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