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重走长征路,传承长征精神

  1921到2021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的100周年路程,这样的时间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铭记。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为了深刻体会建党伟业,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后浪翻涌”实践团利用假期时间,重访长征圣地,学习并传承长征精神。

  前不久正好利用寒假拜读了王树增编著的《长征》,此书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该书详细的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遇到的每一个艰难困苦。

  其实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与我读《长征》有不可割舍的联系,可以说是受书本的影响。因为书中描述红军长征的一字一句都是最扣人心弦画面,那种声临其境的现场感只有读过才知其中的艰难困苦。假期我们来到了甘肃会宁,这里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现场感。

  纪念馆内陈列的土枪大刀上面沾着的血渍混合着泥土,能看出土枪的年代久远也能看出大刀不是那么锋利。那个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是他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场景,但心一下子被牵扯的感觉是那么强烈,想要张口却发现喉咙已经无法发出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心中对红军的敬佩之情,对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那么心疼,他们那时候应该都是豁出了一切。叠的很整齐但很破旧的衣服,是他们跋涉万里的武装,衣服上面的补丁很对,补丁上面的破洞也不少同样是沾满了泥土,看着衣服上的泥土似乎能感受到他们在泥土雪地里的摸爬滚打。草鞋是他们脚下的武装,即使草鞋被磨平,带子已经松动但刻在草鞋上的故事从来不曾被磨灭。

图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红军部分物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冉文博 摄

  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听着讲解员的叙说,能够了解到他们当时所面对的环境之艰难。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图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照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冉文博 摄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走出馆内对长征精神有了新的理解,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通讯员  闫莉莉)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