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逆熵而行,要向着美好改变

  宇宙虽宏大,却也时刻变幻着,从未停歇;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在历史狂流中破浪前行;作为一个人类单元的我也是。不过,所有的变幻都在向着美好前进,如果熵增是支离破碎,那我们都在逆熵而行。

  实践活动早早就定下了方案,却因为疫情总有那么几缕阴云,听取学校的政策我们大部分人改为了线上,只让部分同学就近开展实践活动。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抗疫力量的强大,否则我们要取消实践都说不定。不过在一次次的会议定计划之后,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如愿顺利展开了。

  在实践快要开始的时候,队旗队徽还没有定下来,队长找到了只会一点软件技巧的我加急做,在这方面我没有经验,只能现学现卖,从晚上一直忙到深夜两点才定下大体样式,后来与大家商讨最终确定,效果还说得过去。我在开始本想推掉这个任务,但是仔细想想,越是不会的东西,越要去挑战,这样才能把不会的变成会的,这不应该也算是实践的一部分么。正如实践开始后写新闻稿一样,不会的东西就要跑掉么?婴儿刚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难道就什么都不学吗?其实真正需要克服的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逼自己一把,为自己注入抑制熵增的能量,现学现卖也许不会做的很好,但实践次数多了也便是水到渠成。

  “改革”的影响,是我们调研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改革大潮中,东北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大企业,小社会”的模式不见了,大批工人下岗。我们采访的老工人在言语中流露着辛酸,做过知青,干过农活,下岗后摆过早餐摊。吃饭,穿衣,孩子上学成了他们要完成的日常任务。其实,他们的遭遇正是改革中的痛点。当年的国力并不强盛,工业部门的生产力并不高,总是出现没有订单十个车间一个运作其余放假的状况,那么改革就要砍掉八个车间,那这八个车间的工人就只能下岗,换句话说,企业养不了那么多人。当年有一个词汇“铁饭碗”,进了国企就端稳了铁饭碗。但仔细想想,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人有惰性,寻求安稳的习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失去了忧患意识,没有新能量的注入,熵会无节制地增加,人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沉沦。就算是切掉身上一块肉都要改革,足见当年改革的必要性与果断性。这种状况在我们很多大学生的身上都有体现,比如我认为自己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成绩滑落的很厉害,还好后来在下同学的帮助下,慢慢做出了改变。我们在夸赞一些成功人士的时候,经常会说:“他预见了未来。”在我看来,他们不仅仅预见了未来的机遇,还预见了所有的危机并果断做出了改革。

  “把落花珍藏起来,多年后,可以由它洞见整个春天。”在实践中所有地点最能敲击我心灵的莫过于采沉区了,他们是一段历史的记忆,“矿震”在我印象里不过是在影视剧中出现,只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煤矿产业中。而采沉区让我意识到我的天真。我在小时候听说过因为采矿导致地面塌陷,我始终不相信,直到亲眼所见,那上世纪的老房子还在水中泡着,水没过了窗户,只剩一个屋顶就像水中停止不前的孤舟,那曾经是一户人家,它的窗外曾经有一棵树,树下也有玩耍的孩童,但一切都淹没在了水中。“一下雨这里就都是水,还要人工去抽干”在我们采访游客的时候他这样说道。但为什么还留着这里不填平我相信我心中已有了答案,就像日本留下的一栋在原子弹中残存的小屋一样,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警惕着人类远离核武器。采沉区也一样,无节制的开采最终受苦的只能是人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采沉区俨然成为了记忆,但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现象再发生在任何一个矿区。所有与采沉区之前的运营模式相同的企业必须立刻做出改革,而不是在侥幸心理中等待熵增到某种程度而引发悲剧。

  改革春风吹满了中国,过程总有痛点,因为改革的本质就是走出舒适区,用新的方法开创新的领域。改革已经不是一个标准的政治或经济词汇,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改革。若畏惧狂风躲在石头后面,永远到达不了伊甸;金蝉若不脱壳,永远都是爬虫。(通讯员 杨瑞辰)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