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意外的收获

  三下乡实践活动并未因疫情而被搁置,8月中旬,我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话梅文化队毅然前往梅州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深入探寻当代客家古建筑承德楼的文化风貌,了解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下梅县不可移动文物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以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唤醒当代人保护传统古建筑的意识,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8月11日,我们来到了梅县区松口镇的大力村,舟车劳顿,为的是寻找深藏于偏远村落的承德楼。

  以前也参观过古建筑,但是自己选址,规划路线,对古建和村里人进行走访调研还是第一次。那天下着蒙蒙细雨,47公里的车程,弯曲泥泞的山路,还有抑制不住的兴奋。

  迎接我们的是承德楼的管理者廖爷爷。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爷爷很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承德楼。屋里仍住着人,几位老人在沏茶聊天,气氛和普通的村庄生活一样祥和,整个屋子显得十分有生气。见我们是大学生实践团队,廖爷爷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诫我们要学会专业技术,更要学以致用。廖爷爷并不是思想落伍的古稀老人,他曾经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优秀的人民教师,如今更是和我们谈起了中美贸易,谈起了高考制度和疫情防控。从他的表情、语音语调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与喜悦。临别之际,廖爷爷还冒着雨将我们送出路口,看着我们的车安全离开才回屋。

图为团队成员对承德楼管理者廖爷爷进行人物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欣欣 摄

  三下乡结束后,我们团队成员都分享了各自难忘的经历,大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承德楼的廖爷爷,我想是因为爷爷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真的太深了。74岁高龄的他仍坚守着承德楼这片土地,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和话语感染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而事实证明,这栋古建筑也因爷爷的原因深深地扎进我们心底里。

  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去保护和传承客家古建筑文化。一开始我以为保护和传承就是文物的定期修缮防止损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地人去了解,但从这次实践中我才知道,不仅仅是这样的。我才得知,而一座古建,真正吸引人的,是它存有的温度,散发出来的人文情怀;一个地方真正让人流连忘返,更多的是那里的人让你感到舒服、感到温暖、感到愉悦;像廖爷爷这样一位有温度、有厚度古建守护者,才会对承德楼如此爱惜,对每一位访客如此热情,才能让承德楼至今仍保存完好,呈现在世人面前。试想,一座荒凉冷清,缺少温度的建筑,即使装饰得多么堂皇富丽,又怎能以长时间留住人们的步伐呢?所以,一座古建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是要让人们对它产生“情”,因热情而去探索,而温情而留恋。而这种“情”的产生,更多地是需要像廖爷爷那样的守护者,以自身文化为傲并积极主动去传承当地文化的人。正如优秀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栽培,一座古建的传承亦离不开守护者的坚守。

  我想,对于廖爷爷而言,一群充满热血的青年舟车劳顿专门前来调研承德楼,是一种欣慰之余,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希望。而对我们而言,亦是后背向前辈学习的机会,是一种前浪给予后浪的肯定和鼓励。

  同时我也才体会到三下乡的真正意义。原来三下乡实践真的不是一种形式,不只是单纯地拍摄照片,记录文字,而是用心去感受,切身去领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于古建筑,确实很多资料大家都能在网络上搜到,但那些感动与温暖是从网络上得不来的,只能切身体会。建筑感人,是因其背后的故事,而故事背后便是人文情怀,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因为对承德楼的这份感情,廖爷爷矢志不渝坚守于此;也因为热情,我们才会去探索这座艺术瑰宝。

图为团队成员与承德楼管理者廖爷爷合影留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国婧摄

  希望多年后我们毕业了,再一起回到承德楼去看看,然后和爷爷说,我们就是当初那群远地而来的大学生,如爷爷所言,我们现在用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通讯员 叶子晴)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