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扎根乡土,回馈乡情

  山里的人想出去,山外的人想进来,小时候我们因为学业走出了大山,长大后作为大山的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乡土的养育之恩。国家通过鼓励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来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勇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年夏天,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响应国家号召,走出校园,投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出发当天,一场瓢泼大雨从中午一直延续到傍晚,天空昏暗,雨水飘洒,车窗内的我们穿着统一而整齐的服装,个个都是满心的欢喜,前路如何,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

  贵州这边的紫外线强是出了名的,这几天下来,小伙伴们没有停歇下脚步,四处奔走调研,让一天黑一度变得正常起来。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奇装异服,素面朝天的我们反而显得更加质朴和平实。

  在走访时,苗家人的纯朴与热情让我印象颇深。 “谢谢你们呀!”“你们辛苦了”看似稀松平常的话,在这八月骄阳似火的天气里让我们感到清凉丝丝。记得去到距离凯棠村不远的火香村时,我们在走访途中帮助了一农民伯伯搬运重物,事后伯伯为了表示感谢从家中拿出一箱的饮料硬塞到志愿者怀中,一番推辞后,伯伯也没拗过志愿者只能作罢,但仍坚持一路目送我们离开。在调查当地的苗族服饰时,当地人也毫不吝啬的拿出自家的苗服,大方的向我们介绍,并热情的邀请我们穿上,我们也体验了一把浑身银饰的感觉,欣赏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我们一路始终秉承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宗旨,只问奉献,不求索取。

图为当地苗家人热情地为志愿者穿戴上当地特色苗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米 摄

  来到凯棠的这几天,我们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招待,自己也快成了半个“凯棠人”,在最后几天,大家盘算着能为这里的人做些什么,尽点力。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周围村庄的留守老人与孩子很多,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去挣钱补贴家用,而八月份刚好是玉米收成的好时节,我们一群志愿者正值十八九岁的好年纪,一身的青春活力正好可以帮当地的留守老人做点农活,减轻一点他们的负担。说干就干,经过前期的联系,隔天下午我们就来到了83岁的杨文福老爷爷家,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他家三亩玉米的采收、打包、运输工作,顺利解决了杨爷爷的“秋收无人”的烦恼。

图为志愿者帮助当地留守老人收获玉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晓铭 摄

  如今,在农村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年轻人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忙碌的身影。“用工荒”问题似乎已经从大城市蔓延到了农村地区,但农村的用工荒一般都是有季节性的,因为农活主要集中在夏收、秋收两个时间段。因地制宜的来说,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崎岖,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多适应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这次我们所去的凯棠村就是这样一个依山而建的村落。自然地,农民和土地是分不开的,当地农民的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这对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来说无疑增添了压力,就说我们在帮助杨爷爷家收获玉米时,光是来回的路途就已经让我们气喘吁吁了,更别说是对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杨爷爷了。如今在农村花钱请人干农活都很难找到人,原因在于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主要的劳动力都不在家,农忙时节,家里也只有老弱妇孺,即使有个别年轻人在家,也是不愿去干的,农活太累,不愿干是他们管用的推辞。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娇生惯养,怕吃苦怕受累,但活总是要有人去干的,这便落到了老人的头上。这无疑是高速发展着的社会的一种可悲!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为什么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总是能经常会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佝偻着身体在吃力的劳作?难道他们不累吗?年纪大了不应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吗?在和奶奶的几次聊天里我渐渐知晓了农村老人辛苦劳作的秘密。

  奶奶告诉我,她一辈子都在农村的田地里打转,她已经习惯了忙碌, 闲不住!闲下来心里就发慌,所以即便是老了,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回想我们这代人是多么的幸福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笑的是有时候我们仅仅会因为多干了一点活就和父母吵得面红耳赤,真的是很不应该呀!农民是一种职业,但和其他行业相比,唯独农民这个职业没有退休金,所以对于像奶奶这样大多数的老人来说,在自己身体尚好的情况下,他们是能干一点就赚一点,照顾好自己的基本生活,尽量不给孩子增添负担,这也是中国农民的朴实所在。

  农村老人的艰辛,不是只言片语能表述出来,作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善生活,这无疑是一种讽刺,毕竟他们给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当他们老了,干不动了,也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回馈,只有这样,我们才敢老!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气的反复无常让团队里的不少小伙伴都患上了感冒,帮忙倒热水,冲泡感冒药,互相提醒穿外套都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外出携手同行,是彼此之间的安全感,志同道合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几天的相处让我们变成了一家人,“相见恨晚”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虽然结束,但它仅仅是我们走进大山的开始,前有黑土麦田的“耶鲁哥”秦玥飞脚踏泥泞,俯首躬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未来我们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投身农村建设中,用知识服务农村,感恩于心,报恩于行。(通讯员 王林芳)

图为实践团携手社会爱心人士在凯棠镇举办义诊义剪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晓铭 摄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