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笔一画摹心意,一针一线传真情

  为深入感受红安绣活魅力,传承非遗文化,7月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去往黄冈市红安县太平桥镇红安绣活传习所,向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学习红安绣活。

  在正式开始学习针法前,刘寿仙老师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材料包,里面除了装有绣活所需要的针线布,还有一个以前在外婆手上见过的顶针箍。刘寿仙老师一开始让我们先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有传统的花卉鸟兽,也有和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图案。我想纪念今年建党一百周年,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设计在布面的最上面,但又觉得画面太过单调,又在下面画了两株花来衬托画面。

?图为志愿队成员商讨选择绣样图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洪胤 摄

  描样完成后,就是准备工作。首先要订布绷,这也是一个技巧活。让布绷平整对后面绣花至关重要,如果绣面起皱折,绣花的过程中就会让布袋不平整,做出来的图案也会不规整。刘寿仙老师帮我们每一个人将布固定在布绷里面后,就开始教我们将绷子外的布固定在绷子旁边,这也是为了后面绣花的时候不会绣到布绷外面去。

  刘寿仙老师边教我们做准备的时候,边和我们分享她教当地小学生做绣活的经历。红安当地的小学和文化宫每周都给学生开展一次绣活课,将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小就扎根于生活。刘寿仙老师说她的绣活功底就是她的姑姑教授给她,然后她再将其教给自己的女儿、孙女,代代相传。

?图为志愿队成员在设计布面绣样图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洪胤 摄

  当准备工作结束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起针了。我一直以为,刺绣要先打个结,不然丝线就无法固定在布面上,但没想到,线头也可以藏进绣样当中。刘寿仙老师的手上下一翻,几针就将线头藏得严严实实,起针的这几下,是我的绣样当中最工整好看的几针。

  我每一次下针的时候,都会很忐忑,生怕绣出来的样子不好看。因为不太熟练,几次下针都没有找准位置,需要将布面翻过来找下针的位置。刘寿仙老师看见我这样,要求我只看正面,不允许我看反面下针,所以绣起来也特别的慢。为了能找准下针的位置,绣的过程中,几次都扎到了手指。

?图为志愿队成员张嘉琪尝试下针运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洪胤 摄

  以前听说“善刺绣者必善绘画”,否则就不能造就刺绣艺术的顶峰,这是刺绣艺术家杨守玉刺绣生涯的经验总结,乃肺腑之言也。随着刺绣实践的这两日,刺绣过程中的不断尝试,对这句至理名言的感悟则愈是深刻。

  刺绣艺术与绘画艺术,既有共性,又各具个性。刺绣欣赏品以画为本,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但又绝不是僵化的摹仿,而是一个再创作,是运用针法技法来表达的一种艺术。从事刺绣艺术,最起码要会读画,要能理解,要看得懂,方知如何施线运针。

  刺绣所需材料不多,但需制作者的聪颖和耐心。绣活不是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哪怕是同样的图案,不同的针法和配色,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刺绣的图案丰富多样,布局工整,色彩明艳,各类图案都被赋予了特殊而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红安绣活源远流长, 工艺精巧,赋色鲜艳而又清新,造型灵活多变,虚实相衬,所有这些特征共同成就了红安绣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艺术文化价值。

  民间传统文化面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局势,有必要构建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平台。只有坚持对开放战略,实行对外交流,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热爱民间传统文化,激励广大群众投身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事业,为民间文化的繁荣贡献一己之力。

  这也正是刘寿仙老师和刘珊老师一直在做的——无论是走访各地,建立专门的红安绣活学习基地,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集中学习传统文化,还是推动红安绣活产业化帮助当地妇女自力更生。独具红安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延续。“拾遗”志愿服务队也秉持这种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让这些被遗忘的珍宝一一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通讯员 张嘉琪)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