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薪火相传十年支教情 你还好吗?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王龙龙 实习记者 李华锡)“去年支教的场景、孩子们的面孔还历历在目,没想到马上又要出发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不知道孩子们现在都还好吗?”8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康清收拾着自己的行李,不由得发出感慨,看着手机,翻阅着去年的支教照片,每一个画面都紧紧锁住她的眉头。今年,是康清第二次参加“三下乡”支教活动,而她所在的团队“山中花儿”助学团已经开展支教十年了。

  2013年世界志愿者日与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支教,已经成为党中央和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

  2016年暑期来到,又一年“三下乡”的号角已经吹响,数万支支教团队、数十万大学生又将奔赴山区农村,开展支教活动。康清只是其中的一员,“山中花儿”助学团只是其中的一支。从2006年至今,“山中花儿”助学团共有600余名成员赴农村小学开展支教服务,十年间,连续支教时长达3000余小时,共有2000余名孩子受益。

  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那些支教老师已经走向工作岗位,而那些团队指导老师或许还在坚守、或许已经退休。十年过去了,他们或许久未曾见,或曾在梦里数度萦回,道一句“你还好吗?”让那份曾经的记忆和感情重新燃起。

  

  2015年暑期,李盈希(前排右一)和她支教的孩子们。本人供图

  “山中花儿”的十年之约

  2015年暑假前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中花儿”助学团的办公室里,志愿者正忙着准备暑期支教用品,一个女孩推开了办公室的门,她的名字叫李盈希。

  不久前,李盈希看到网络上“山中花儿”招募支教老师的公告,又唤醒了她十年前的那个梦。

  原来,十年前,“山中花儿”助学团第一次来到李盈希的家乡吞盘乡中心小学,他们一边在学校给山区的“花儿”上安全教育、经典诵读、绘画等特色课程,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一边到留守儿童家中做家访调查,联系一对一帮扶的爱心人士,募集“花蕾计划”助学善款。如今,“山中花儿”助学团越来越壮大,当年的“花儿”李盈希也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小时候助学团的老师们对我的鼓励非常重要,我现在还珍藏着当时支教队的照片和信件,可以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那是我童年的礼物和美好回忆。”经过反复思考,2015年暑假,李盈希放弃了去广东看望打工的父母的机会,报名参加支教团,成为一名“山中花儿”志愿者。

  在家乡走访期间,李盈希和队员们挨家挨户介绍自己,说明自己的来意,一开始胆怯别扭,后来就慢慢地勇敢自然。“多一次走访,我对自己家乡又多了一分了解,以前从未知道自己身边,竟然有那么多不幸的事,那些不幸似乎相似,也似乎各有不同。”

  短短十天的支教,李盈希看到了太多的十年前的自己。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名叫红日(化名)的孩子。

  红日的家在四面环山、不通公路的山脚下,房子是一个已经有30年历史的小木屋,屋顶漏雨,四面透风,家中只有一些简单的木制家具,最亮眼的要数那一面贴满奖状的破旧墙壁。

  “虽然家徒四壁,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学校,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坚强与自信,这也是让我决定坚持支教的原因之一。”虽然父母离异,但在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关心下,小红日性格乐观开朗、乖巧懂事。这让李盈希倍加感动,也让她觉得,继续支教改变孩子们的现状是如此的重要。

  “今年暑假我会继续去支教,即使短暂的支教并不能改变孩子们的现状。如果日后他们在与别人起争执,想要恶语伤人时,能够想起支教老师教他们的与人为善,咽下那句伤人的话,我想这也达到了支教的目的。”李盈希说。

  如今,李盈希又踏上回乡支教的路程,她想念去年的“山中花儿”,想念他们跑到村口迎接的样子,就像十年前自己在村口等待支教老师们一样。“十年了,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并不多,但是因为支教老师,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我一样,带着曾经的自己走出这片大山。”

  十年了,李盈希是千万个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花儿”之一,而那些曾经播撒关爱的支教老师们已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教师、工程师、企业家……陈天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