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安徽师大学生探访宣纸博物馆:墨韵万变,纸寿千年

  中国青年网芜湖7月25日电(通讯员 李心平)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宣纸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现状,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桥赴宣城宣纸文化调研团队成员迎着似火骄阳,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车程来到依山傍水的中国宣纸博物馆,纵观宣纸的前世今生。

  诗词书画中的掠影

  《青檀树》中那浅灰色的树皮后来成了董其昌和张大千笔下的宣纸,《感坑》中沿溪纸碓无停歇的忙碌也从未改变。《泾川竹枝词》不吝惜上品的美名,《宣纸恋》中诉尽无限的相思。宣纸的影响留在诗词文章的句子里。

  博物馆二楼陈列着种类繁多的书画作品,一群小学生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兴高采烈的欣赏着。“上面的图案好漂亮啊!”人群中不时发出类似的感叹。“正是因为宣纸,才让名家的才华更好的彰显出来。”李可染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动活泼,引得众人喝彩,而楼下展布上赫然写着先生的情怀。“没有你们造的宣纸就没有作为国画家的李可染。”一代大师三鞠躬,表达出对宣纸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馆内书籍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欣怡 摄

  历史长河中沉淀

  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的追捧。有诗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明代已直接将泾县的宣纸称为“泾县纸”,质量佳,名气大。康熙时达到全盛的境界,生产颇具规模。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露皇”纸由此诞生。

  “宣纸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不能有一点的马虎,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宣纸的优良。”在队员们聚精会神的参观制作宣纸的原材料时,一旁的馆长语重心长的说道。正是历史长河的冲刷才磨砺出宣纸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芒耀眼了整个世界。

  历史沿革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军 摄

  曲折中发展

  清代及民国年间,宣纸出厂销售。抗日战争爆发后,宣纸通货渠道受到严重干扰,再加上机制纸的冲击,宣传销售陷入危机。之后,在政府的直接关系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之下,宣纸重获新生并经历联营、公私合营、全民所有制阶段,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改革开放的荫蔽下,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在生产车间中,队员们目睹已经包装精致的宣纸静静的躺在木制桌子上,散发着它特有的香气。“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我们能做的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迎接挑战。”面对疑问,工作间的女工望着墙上的尚未完成的半成品自信又坚定的说。

  制作车间里的宣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璇 摄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工艺制造的纸中极品,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它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调研队队长周馨怡感慨道。相信在未来的时光中,宣纸文化也将岁月不老,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李华锡 郭雪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