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安徽大学生走近庐剧院:戏曲传承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25日电(通讯员 许才香)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肥东县文广新局实务学习团队来到肥东县丁玉兰庐剧院进行剧院参观调研,采访了肥东县传承庐剧团演员。团队在队长谢敏的带领下接触到传统戏曲,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未来企盼。

  一份喜欢,一种坚持

  团队成员们到达丁玉兰庐剧院时,剧场前排已经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数年过半百,有的已是满头白发。七月中旬,肥东的太阳光芒耀眼刺目,老人们顶着炎炎烈日,来这里听一出庐剧。

  “我听庐剧三十几年了。”老人比了个三的手势,眼神里流露出对接下来庐剧表演的期盼。他表示自己喜爱庐剧,所以不辞辛苦,坚持了三十几年的光阴。

  在真正和庐剧演员进行洽谈之前,成员们并不了解庐剧,也没有想到庐剧在当地广受欢迎。“喜欢听庐剧,庐剧发展好啊。”老人的口气带着满满的自豪,“身边人也喜欢。”

  因为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政策支持,拨款支持庐剧演出,“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校园”、“送戏进敬老院”等活动也在大力宣传庐剧,人们可以经常观赏庐剧表演。在当地文化熏陶下,肥东县庐剧市民皆知。更重要的是,传统戏曲庐剧的发展离不开喜欢它的观众的支持。

  成员们采访提前到来的观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逸 摄

  一声戏腔,一种惊艳

  “我从事这个行业三十年了。”成员们采访了传承庐剧团的演员黄霞,惊奇地听见了一个熟悉的数字。不辜负每一份观众的喜欢,不辜负内心出于对庐剧的喜爱。观众喜欢它三十年,便唱三十年。一年演出三百多场,只休息两个月。

  据了解,庐剧中有高难度的动作,有主调花腔之分,学起来困难,却阻挡不了一些青少年对它的喜爱,阻挡不了行业中人坚持下去的愿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出折子戏,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要精雕细琢,牢牢把控。这一出戏,一唱便是几十年,一声便惊艳了几十年的光阴。“工匠精神,是一种坚持,一种喜爱,一种精益求精的琢磨和思考。”一名队员不由感慨道。

  成员们采访庐剧女演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逸 摄

  一心传承,一种创新

  “喜欢庐剧是因为它的教育意义,它教会我们善良。”青年演员脸上带着属于庐剧演出的妆容,每一种鲜艳的色彩都充满着活力。这位青年演员跟着喜欢的师傅一起学习庐剧,并且师傅对他进行一对一地指导。

  经团队成员与庐剧演员的交流得知,传承庐剧团团长魏小波的儿女都在学习庐剧,更有演员的家庭已经将庐剧传承了四代。四代传承,世代传承。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喜爱”。因为喜爱,克服了几年前一场大雪覆盖了演出所需物品所带来的困难,并且随身带蜡烛在黑暗中继续自己的表演,绞尽脑汁想要更新和传承它。

  “有新来的小孩子思想比较新奇,保持着庐剧的基本唱腔,再融合一点现代元素。”庐剧也在与时俱进,为了带给观众更好的听觉盛宴,演员们在台下下苦功夫,除却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也在步步更新。从没有场地到舞台车,从舞台车到专门的剧院,他们都在为了庐剧的更好的发展和宣传付出。“希望庐剧可以发扬光大。”无论是黄阿姨还是青年演员,对庐剧的祝福都是希望庐剧越走越远。

  成员们和肥东县传承庐剧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逸 摄

  庐剧《母女姻缘泪》第三本还在台上上演,演员们表现出的都是其中的精华。团队成员们坐在台下看着这出戏,戏中有一种精神叫精益求精,有一种初衷叫传承与发扬。工匠精神似乎从书本中走了出来,站在了舞台上,以一种特殊的形势展现在成员面前。传统戏曲在保持本色时与时俱进,离不开演员们的付出,也离不开支持者的掌声与鼓励。

责任编辑:崔宁宁 郭雪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