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走近宇宙天梯,坚定航天使命——清华航院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践纪实

  中国青年网凉山4月25日电(通讯员 刘鑫 陈子龙 吴俊达)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成功发射;1986年,我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2007年至2018年,探月工程系列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先后成功发射……托载这些中国航天壮举的,正是始建于1970年、被誉为中国“探月港”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9年4月20日至21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团总支组织校内5名研究生同学,在航院杜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大国起飞”就业实践活动,见证“金牌火箭”的百发传奇,采访奋斗在一线的“航天战士”,传承航天精神,坚定报国信念。

  于新辰(左三)与支队成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颢 摄

  20日晚22时41分,随着指挥员现场播报,支队成员也激动地一起倒数:“……5、4、3、2、1,点火!”倒计时结束后,远处的发射场周围绽放出橘红色的光芒,轰鸣声乍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直冲夜空,支队成员发出阵阵欢呼,目送火箭消失于长夜尽头。在得知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后,支队成员由衷地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次发射任务成功将北斗导航系统第44颗卫星(北斗三号IGSO-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金牌火箭”)的第100次发射,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支队成员、航院2018级硕士生关凌霄说:“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卫星发射,现场能带来的震撼与兴奋是很难言语的。成功发射的背后是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心血与努力,在致敬这些航天人的同时,我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支队成员在西昌发射参观平台上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凌霄 摄

  在观看发射之后,支队成员来到发射塔下,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07级校友于新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于新辰因工作表现突出,曾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接见。在与他的交流中,支队成员对卫星发射、航天精神、未来择业就业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谈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于新辰说:“最难的是对自己负责的低温动力系统的学习。担任指挥员,在指挥过程中如果不懂这些相关技术,就无法知道口令的含义和造成的后果。同时,指挥员对上对下都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幸运的是,发射场全体人员都以发射为核心任务,无论上下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问题也都能顺利解决。”于新辰也表达了对清华的感谢以及对航院学弟学妹们的祝福。他说,是母校的培育和滋养,让自己能够发挥特长、实现人生价值,来自母校的关心和支持是他继续前行的无限动力。于新辰也希望航院学子能够努力学习,“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支队成员与于新辰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志杰 摄

  忆往昔,追古今。在前往发射中心之前,支队成员参观了西昌市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解放和人民安宁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31名救火人员壮烈牺牲,赵万昆、张浩等烈士长眠于西昌市烈士陵园,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支队成员为救火英雄的英勇事迹震撼和感动,他们向纪念碑行鞠躬礼致默哀,以此表达对先烈的深深哀悼。支队成员、航院2017级硕士生谈昌皓说:“国家在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应时刻铭记为此付出生命的无数英雄先烈,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支队成员参观西昌市烈士陵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志杰 摄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本次实践让支队成员亲临“宇宙天梯”,见证祖国航天伟业,增强了将自身所学贡献祖国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让清华学子用实际行动向“中国航天日”(4月24日)献礼。支队成员、航院2016级博士生刘鑫说:“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追梦的路上,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一刻也不曾停歇。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坚定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019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大国起飞”就业实践聚焦航天领域,围绕航天科技、民营航天等重点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开展,旨在响应“科技强国梦,建功新时代”的号召,培养研究生同学“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就业价值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感悟航天精神,坚定报国信念。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