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山东大学文学院“未·见”调研团小学科创课程调研圆满结束

  中国青年网济南8月3日电(通讯员 吕璐维)7月23日至7月29日,山东大学文学院“未·见”小学科创课程内容调查实践团就“小学各年级科创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及其推广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调研。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社会实践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队长陈欢迪前往家乡所在地上海进行线下调查,吕璐维、纪梦琦、范益宁、周琪霏、谢雨杉、刘衍璟这六位队员则通过线上方式参与。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小学生科技创新在上海基础教育中已蔚然成风。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拥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是长宁区唯一一所被首批命名为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的普通小学。鉴于该校在小学科创课程设计与开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故“未·见”调研团将其确定为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对象。通过调研,力求提出更加符合各方需求的课程纲要,以促进小学科创教育发展。23日,团队成员针对需要下发至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初稿;后与愚一小学向红分校相关负责人员接洽,针对问卷中的部分题目是否表述明晰、用词准确等问题再次商讨并确定终稿。24日至25日,团队联系向红分校相关教师发放问卷,成员们定时关注问卷填写的数量与质量,并做出反馈。此外,团队成员还利用多种线上途径收集与小学科创教育相关的资料,包括前人研究形成的论文成果等。

  同时,7月24-25日,队长前往上海市长宁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对校长、科技辅导员和部分小学生展开实地调研,收集他们对科创课程的感受和想法。在进行了一定整理分析后,队长将这些内容分享给线上的队友们。

  26日至28日,“未·见”小学科创课程内容调查实践团的成员们收回问卷,正式开始撰写各年级的研究报告。首先是文献综述部分,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以及向红分校早期采访档案,总结前人在小学科创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某年级科创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其次是问卷分析,团队成员以数据作为支撑,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及数据呈现样式,进一步有力地阐释科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研究报告前两部分有关科创课程内容的分析,针对其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例如:通过增加家校互动、课外科创课程、动手类实践项目等使课程内容更加多样;或者在充分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分层次设置课程;而在加大课程内容的自主性方面,不妨尝试只限定材料或作品中的一个方面,其它则放宽条件。各年级研究报告于28日前汇总完毕,自7月29日开始,陈欢迪和刘衍璟开始撰写结题报告,就愚一小学向红分校科创课程的推广价值展开综合分析并给出结论。

  在调研的全过程中,“未·见”小学科创课程内容调查实践团的成员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就科创课程研究方法相互交流经验,最终提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科创课程分析、改进与推广方案,形成了综合报告。团队队员一致认为,在该小学科创课程得到大范围推广的条件下,全国小学科创教育水平将实现整体提升。此举不仅丰富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科创水平,为我国培养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