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高校支教团下乡育人:不负传承使命,彰显时代担当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9日电( 实习生 李玲)“老师,还有我,我也要礼物!”西安周至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带着一股陕西口音,对前来发放礼物的西安交通大学志愿者们喊道。

  志愿者杜宇翔赶忙将手上的小本子递了过去,摸了摸对方的头,笑着对在场孩子们说道:“不要急,每个人都有,大家都是一样的。”

  教室里,一大群收获礼物的孩子们,发出了愉悦而爽朗的笑声。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志愿者们在小朋友的欢乐中开启了崭新的支教之路。

  在中西部地区,在遥远的大山深处,有一群群孩子,他们生活水平落后,教育资源稀缺,看不见世界,看不见梦想与希望。这正是支教从未止步的根源。

  为改善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现状,给贫苦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环境,为社会传递更多关爱与温暖,各大高校支教团秉承薪火相传的精神,多年来持续游走于各大贫困山区,为落后地区的孩子普及文化知识,丰富日常生活。

  给贫苦儿童带来知识和希望的背后,是一个个支教团体力图踵事增华的良苦用心,也是新时代新青年挥洒热血的磅礴使命。

 

 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民中学的学生们放学后。受访者供图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践行宗旨。复旦大学研支团于1998年成立,1999年开始派遣队员前往云南、贵州、新疆、宁夏等偏远地区进行支教,20年来从未间断,教过的学生超过数万名。此外,支教团已连续5年遴选支教地的优秀学生到上海参观学习,至今已有上百名学子被带出大山,见证世界的风采。

  复旦研支团在每年8月份派遣成员前往多所定点乡镇中学进行一年的支教。志愿者们除了对贫苦孩子进行课程教学外,还会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家访,关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他们还会在学校组织学生会和社团,扩展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联系他方资助,给学生发放奖助学金等。

  复旦大学学生张凇淳是研支团第二十一届成员。2019年8月,他被分配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民中学,担任两个班的化学课和六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万事开头难,张凇淳在正式上课之前,一直胆战心惊,害怕不能给孩子们留下好的形象,也怕自己没能上好课,没法将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孩子们。

  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村中学里,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的基础都非常薄弱,又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有些在小学阶段就已“放弃”读书。但是对张凇淳而言,他们无论成绩好坏,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上第一节课时,我说要选课代表,全班只有一位同学举手,于是我宣布就由那位同学担任,然后全班哄笑一堂。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同学是班里的倒数第一,从来不交作业,上课只是捣乱,但我还是选择相信他。结果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每次作业收得又快又齐,课上不仅不吵,还会帮忙维持纪律。”张凇淳说。

  几周锻炼下来,张凇淳已经完全可以和王民中学的孩子们打成一片。讲课、

  提问、维持纪律、调动气氛等,贯穿了他与孩子们日复一日的课堂时光。今年疫情期间,学校开学之后几乎没有假期,孩子们便从早学到晚,甚至主动找张凇淳“加课”,从无懈怠。

  “晚自习,我和队员们经常要守在办公室里,因为孩子们会带着各科问题来找我们探讨。有时候,讲着讲着,就到了深夜,这些孩子还是不肯离开,我们只好以休息为由赶他们回去,等到第二天,他们又会奔过来问问题。”张凇淳表示,正是由于他们如此刻苦求学的态度,今年的中考成绩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支教结束时,张凇淳参加了这届学生的毕业晚会。当晚,孩子们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毕业快乐,也欢送这些为他们默默耕耘的老师们。“我们则把一首复旦的毕业歌《那年那少年》送给这些孩子们,希望他们无论去往何方,都能保持少年意气,拼搏向上。”离别让张凇淳感慨万千,一年时光悄然流逝,让他措不及防,只得落下几句绵绵寄语。

  回顾这一年,当问及最触动你的地方在哪里时,张凇淳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到的时候,一个小孩特别认真地来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对我而言都略显沉重的问题,竟然在一个不到15岁的小朋友口中说出,我顿时觉得自己要在这一年里对他们负责到底,把我力所能及的东西全都倾囊相授。”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凇淳教的学生当中,多名同学在今年中考发挥超常,考入了银川和固原的重点高中,完成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希望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可以继续保持初心,继续努力拼搏,攀爬人生巅峰。”张凇淳对记者表示,笑得咧开了嘴。

 

 图为中国矿业大学筑梦公益支教团成员王衍腾辅导孩子作业。受访者供图

  “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的不是一个板着脸教自己守规矩,一题不对就怒目相对拳脚相加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陪他成长,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哥哥姐姐。”中国矿业大学筑梦公益支教团成立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落后山区基础教育现状,让更多贫困留守儿童树立希望和梦想,十多年来持续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进行支教,累计授课高达14000小时,筹集物资近20万元,受益学生近2000名。

  今年暑期,支教团组建“七彩假期,筑梦前行”小分队前往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宗庄村和新泉社区开展支教活动,围绕学业辅导、爱党爱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武术健身等板块内容,对当地学生展开了一系列主题教育课堂和手工文化技艺等体验活动。

  初来乍到,筑梦小分队就被宗庄村孩子们好奇的眼光弄得不知所措。这里是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到假期,村里的父母需要外出打工,就会将自家孩子送往该服务站,托人照顾。孩子们也得以在无聊的假期里与同龄人玩耍娱乐。而筑梦小分队的到来,也让这群孩子有了新的乐趣和盼头。

  筑梦支教团成员张宇航对记者表示:“服务中心大多都是小学生年龄的留守儿童,性格比较两极分化,有些爱好广泛,有些则内向自卑。我们是第一个到宗庄村服务站做志愿的支教团,所以孩子们也是第一次见到生人,会比较害怕。”张宇航到达第一天,就一直在和当地小朋友搭话聊天,哪怕孩子们害羞、拒绝回答,也没能浇灭他想要交好的热情。

  宗庄村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教育水平一直没能跟上前者的脚步,资源相对欠缺,学生基础较弱。但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却非常重视,经常催着志愿者给自家孩子做功课辅导。而孩子们对学习也有着不一般的态度和韧劲。“有几个孩子的书都破破烂烂的,不过上面的笔记却记得非常认真。”张宇航说。

  张宇航在给几个孩子辅导功课时,看到其他小朋友已经开始课外活动了,就忍不住问正在学习的孩子,要继续学还是去玩一玩,结果孩子们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学!”这让张宇航备受感动,总想多教点给他们,又总操心自己教不好他们。

  “这些艰苦地方的孩子,其实是很有灵性的。”几天的相处,让张宇航对这堆孩子的脾性愈发地了解。他看到服务站里有很多内心自卑,不爱说话的小朋友,于是和团队成员一起,为这些孩子们开展了一起“自信手掌”心理健康活动,鼓励孩子们在手指上写满优点,并保存留念。结果,孩子们真的全都参与了进来,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我们除了支教外,还在村里画了很多的井盖。井盖的图案大部分都是钉钉、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学习软件的标志,目的也是在美化村庄的同时,希望让这些孩子们从侧面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激励。我们希望这可以鼓励他们奋起读书,勇敢追梦。”张宇航说。

  支教结束时,大家好不容易混熟,又都开始不适应起来。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仿佛一切都是一场梦,无论是对小朋友,还是对志愿者。“临走时,有个小女孩一直默默跟在我们后面,耐心询问下才知道,她不舍得我们走,但又怕影响我们的行程。我一直记得当时她又失落又无奈的眼神,她的妈妈也一直打电话过来询问,希望明年还可以参加我们的课程。”张宇航对记者表示。

 

 图为西安周至县第一中学学生文艺汇演结束与西安交通大学支教团成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秉承唐仲英先生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公益宗旨,西安交通大学唐仲英爱心社已经走过了手拉手支教,传递爱心以回报社会的第17个年头。西安交大唐仲英爱心社从2003年成立之初,就招募志愿者在西安周边各县中学进行一周的暑期爱心支教,并在第二年的春季末,邀请受益于支教的学子们参观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感受别样的大学生活。

  今年暑期,西安交大唐仲英爱心社集结了两个分队,分别前往周至中学和县第一中学展开支教活动。志愿者们在学校为孩子们举办了开幕式、运动会、联欢会等文艺汇演,还带来了相声艺术、趣味心理学等二十多种兴趣类课程,给当地学生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回忆。

  “历经三小时车程,我们到达了周至一中。未踏入校园前,我总是担心,暑假时间被占用的小朋友,是否会对我们的到来有所抵触和抗拒,而自己第一次以“小老师”的身份,与年龄相近的学生们交流,也有些许羞涩和不安。”志愿者李彤芸面对接下来八天未知的支教生活,充满期待,又怯怯不安。

  然而,当她一下大巴,抬头就看见周至中学校门口两列整整齐齐的队伍,这才知道,孩子们早就在欢迎自己的到来。李彤芸看着,笑着,突然发现身旁又冒出一位年少瘦弱的小姑娘,帮忙拎过自己的行李,内心的柔软一下子就被戳中了。她所有的忐忑不安顿时消失,真情流露,李彤芸怔在原地,热泪盈眶。

  支教的过程里,作息时间严苛,规章制度严格。李彤芸除了要面临对孩子们教学的挑战外,还要考虑当下无澡堂,无插座,被子薄等艰苦的生活环境。“我刚来那一天,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翻来覆去,难受极了,直到黎明时才浅浅入睡。”而六点还不到,音量极高的起床铃就把李彤芸从睡梦中拉醒。

  睡眠时间不足,依旧没有影响李彤芸完成第一天的支教任务。“我主要负责宣传部分,将孩子们课上课下的日常记录下来。他们的每个微笑,每个动作我都看在眼里。”李彤芸对记者表示,正是由于孩子们的纯粹和真诚,她才有动力克服所有的硬性困难,默默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

  “在我下铺的学生,看我睡的草席特别薄,就把她厚厚的毛毯递给了我,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冷不冷,邀请我和她一起睡。”李彤芸说。“打扫教室的时候,我说,我来拿拖把拖地,几个女生非不让,说我是客人,他们是主人,不能让我干活。”志愿者王立恒说。

  李彤芸所在的周至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教育资源分配十分不均。而她也深知自己的支教时间短暂,做不了更多,但有一点是一点。除了完成指定任务外,她还会主动去找有强烈学习渴望的学生,教单词,教发音和记忆。

  “有一次教一个女孩背单词,突然就熄灯了,我当时都巴不得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给她;还有一次晚自习看电影,我注意到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借助多媒体放映出来的微弱灯光,一个人专心地做着题。看着这些默默努力的孩子,我也心头一颤,思绪翻滚。”这些画面在李彤芸脑子里闪闪发光,见证着这段支教时光里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

  支教结束前夜,这群孩子为志愿者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会,大家在烛火中围成一团,唱起了《难忘今宵》,吃着刻有所有志愿者名字的蛋糕,无声地致敬这场现实的离别。当天临走时,学生们又给志愿者送上惊喜,每人都献上一个礼物,表达感谢和祝愿,表达后会有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但我相信,所有的分离,都是为了更好的重聚。”李彤芸说道。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