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甘肃学子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青年网陇南7月29日电(通讯员 唐成卓 付嘉诚)张嘉鹭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她性格开朗,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高中开始,她便主持各种活动,指导朗诵表演,积累了丰富的普通话教学经验。7月14日,她作为西北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的一员前往陇南市礼县雷坝镇推广普通话,旨在让当地孩子和居民们了解和学习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张嘉鹭说:“我可能无法改变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但我可以通过教他们普通话改变他们以后的生活,如果能对孩子们产生正面影响,那这就是我的幸福。”

  实践队员张嘉鹭在给孩子们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昱含 摄

  “名为重逢的实践活动”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一行11人来到当地小学开展普通话教学,助力脱贫攻坚。由于礼县雷坝镇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对口扶贫点,团队中的不少队员是第二次来到礼县雷坝镇进行社会实践。队员周昱含久久站立在学校门口宣传栏前,注视着去年她参与的“艺术素养支教”实践团和孩子们的合照。“这是我们去年来给孩子们上课时的照片,一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又能见到孩子们了。”周昱含说。

  “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课”

  由于当地儿童长期生活在方言环境中,缺乏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普通话中的部分句式和发音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此,实践队员们结合小朋友们的年龄特征,采用朗诵和游戏的形式进行普通话教学。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长空……”教室内,孩子们张大嘴巴跟着实践队员朗诵古文《声律启蒙》。 “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晴空’,那个是‘人间’!” 一位小朋友拿着实践团准备的《“推普脱贫”语言文字学习手册》,得意洋洋地读出了几个词。“嗯……嗯……‘洋流’!不对,‘羊扭’?”可遇到“杨柳”这个词时,小朋友却犯了难,始终读不出正确的读音。为孩子们上课的队员徐蕾示范了一遍正确的读音,小朋友模仿徐蕾的口型,一遍遍地跟读,声音愈发响亮。

  孩子们在普通话课堂上朗读文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晨雨 摄

  实践团准备的普通话课程的内容包括为孩子们讲解发音原理,引导他们科学发音,帮助孩子们解决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辨别困难的问题等。“是‘云’不是‘勇’,这个字是前鼻音,来跟着老师张大嘴巴读:‘云’!好,大家读得很好!”课堂上,徐蕾逐字为孩子们纠正读音。

  为了保证推广普通话的专业性,团队内的成员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和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水平以上的同学,而参与教学的“小老师”们也被孩子们称为“播音员老师”。徐蕾说:“在课堂上,我带着孩子们唱脱贫攻坚主题的《拍手歌》,或许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我相信,等雷坝镇富起来了,等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一定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充满感激。”

  实践队员徐蕾与孩子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昱含 摄

  “扶贫调研在路上”

  此次实践活动在推广普通话之外,也将扶贫攻坚调研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部分。为深入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水平,推广普通话,实践队员前往当地居民家中进行扶贫调研。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当地年龄大的居民们乡音普遍比较重,与队员们交流沟通较为困难,有些居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踏出过山里,几乎未与外界的语言有交流沟通。45岁的居民刘金巧长期在家务农,除了有时去县城外,从未出过远门。

  提及扶贫攻坚,刘金巧说:“很感谢国家给我提供的生活保障,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好事,虽然我普通话讲得不好,但我全力支持!” 雷坝镇上的居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到镇上的集市卖农副产品,27岁的魏晓芳用方言口音对队员们说,自己曾去新疆打过工,但因与其他工作人员交流不方便,不久便还是回到了村里。

  实践队员在当地居民家中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文静 摄

  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的姚倩从小在雷坝镇长大,她的普通话十分标准,常在学校参与朗诵活动。姚倩妈妈告诉实践队员:“我希望姚倩以后去外面读书,也知道学习普通话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每天晚上不管多忙,我都会让姚倩读一篇文章,现在来看,确实对孩子有帮助。”

  实践队员与姚倩妈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文静 摄

  近年来,推行普通话教育的政策虽然在礼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普通话教育,是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队员张嘉鹭说:“这几天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不多,但我相信,说好普通话能在未来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我希望孩子们不仅能自己说好普通话,还能带着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一起说。”

  学校编辑:宋乐 实习编辑:谭博文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