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云南学子探访傈僳族扶贫之路

  中国青年网昆明10月12日电(通讯员 张益恬、薛帆) 7月12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八名同学前往大理宾川开展“探究傈僳族扶贫攻坚”三下乡活动。通过参观、交流和学习,小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傈僳族人民的脱贫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直过民族脱贫进展、产业发展,对直过扶贫攻坚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图为尼萨村党员脱贫带头人家门口悬挂的党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帆 提供

  红旗飘飘 制度脱贫

  短暂安顿后,7月13日实践小组到达了位于金牛镇的尼萨村, 一进入村落组员便感受到空气中洋溢着幸福与美满。组员们参观了崭新的傈僳族小楼、宽敞的活动广场并与傈僳族同胞们交谈问候。组员们来到了村中党员致富带头的家中,组员们发现不少家庭不仅有了干净整洁的小院还配备了私家车,“两不愁,三保障”于此得到有效落实。由村支书牵头带领组员们参观了尼萨村干净整洁的牲畜棚、整齐划一的发电设备,要知道在几年之前这些直过民族的同胞们还不能完全地掌握汉语以及基本的现代生活技能,而如今在政府及基层脱贫干部的帮助下,他们有了致富的途径与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的产业。

  脱贫离不开制度政策的保障,更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奋斗。为了了解当地人民的奋斗历程,小组成员来到黑土坪村调查走访。70年代末傈僳族村民自发搬迁至黑土坪,从山上人变成了坝子人,刚搬来的时候生活必然是困难的,但经过一代人的奋斗,他们已融入了现代文明。黑土坪傈僳族村民谷大叔就是奋斗脱贫的典型代表,来到谷大叔家中与他深入交谈,谷大叔告诉组员们他一直以来凭借十几年的努力翻新了房子,成功通过自己的奋斗脱离了贫困,成为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谷大叔告诉组员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学习先进文化,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几十年来有很多如谷大叔一样的傈僳族族人,不断学习、努力奋斗一步步地从深山走向未来,融入到现代生活。

  图为当地居民向组员们介绍王岐山副主席到当地视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帆 提供

  文思悠悠 文化脱贫

  晨曦与轻烟一同交织升腾,光影在山间跃然舞动,第二日的实践活动拉开的序幕。踏着晨光小组成员了坐落在佛教圣地鸡足山脚下的智德书院。书院前院为禅院民宿,用来接待游客,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交融升华的产物,后院则用来开办国学班、读书室,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魂。探访智德书院小组成员对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致富又多了一份了解。

  如果说烟雾缭绕的鸡足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当地传统文化的根,那么要寻得傈僳族文化传统不得不去一趟宝丰寺村。在村中走访,组员们了解到直到今天村民一直保持傈僳族传统的手工纺织“火草布”的习俗,至今仍有村民穿戴传统的傈僳族服饰,保留了民族特色。傈僳族学会谷会长向队员们介绍了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阔时节”,带领组员们体验了傈僳族民风活动,组员们纷纷上前体验传统织布方法,用双手与双脚感受古老文化。

  图为傈僳族奶奶向小组成员展示傈僳族传统服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帆 提供

  位于旅游公路旁的宝丰寺村保留的民族文化与特色为将来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村中正在修建的摊位,让村民出售水果、蜂蜜、野生菌类等土特产品,不少村民也做起来了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业。最后队员们来到一户傈僳族人家中,老奶奶热情的将她的传统服饰借给小组成员试穿,组员们换上鲜艳的民族服饰合影留念,感受到傈僳族同胞的热情与傈僳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大家欢笑连连。

  在实践中,乡野是比教室更生动的课堂,精准脱贫不再是课堂上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单薄的字眼。作为学生定向伟大的党学习,向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学习。距离中国实现全面小康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曾经贫穷的山村如今和谐美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也必然越来越美好!

  图为小组成员与基层干部、当地村民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帆 提供

  一审编辑:闫春旭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