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头号努力赋能头号工程!广财师生用数字影像打造“网红乡村”
发稿时间:2024-07-26 14:01:00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致知在乡野,力行在基层。七月盛夏,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迎来了一支支训练有素、精神饱满的“草帽军团”,他们奔赴田间地头,用文字、快门等记录下农村的真实样貌和农民的生活百态;穿梭在特色古镇,用脚步感受着村居建筑留存的历史脉搏和人文底蕴。其中,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的学子们,致力于用数字媒体与网络治理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打造新时代的“网红乡镇”。
开设“网红打造课”,带动乡村新农人
“内容定位第一步是什么?想不出来选题怎么办?流量怎么变现?”广财教师、全网近75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朱立芳(网名“青椒姐姐”)在惠州麻陂镇、潮州登塘镇开展了短视频创作与直播带货培训,吸引了百余人走进这堂生动的“网红打造课”。作为指导老师,朱立芳带领数字助农实践团和网络强村实践团拍摄“三农”短视频,走进农特产品的带货直播间,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鼓励乡村新农人在镜头前展示热忱的自己。
现场构思、即兴创作,朱立芳围绕农特产品、人文风情当场布置实战演练题目,学员们用尽浑身解数解说自家产品。“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家乡故事的最佳讲述者”,朱立芳用亲身经历激励学员积极通过自媒体平台推广家乡特色,为当地带来互联网曝光度。
朱立芳现场授课。学校供图
为特色村史打开可视化“天窗”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大地的时候,我们的无人机就已经飞起来了。”数字村史实践团成员刘天朗说道。为了展示惠州徐田村、潮州世田村的特色村貌,影像小组蹲日出、爬山路、被虫咬,扎实的脚印刻在乡间田野上。如何让古村落变身“广东大理”,如何冲泡茶叶还原茶香?实践团成员通过影像画面讲述着新农人与家乡之间的温情故事。
写H5故事线、为古建筑建模、拿出抽屉里的画板、用VR全景相机记录,成员们发挥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为那些尘封已久的特色村史打开了可视化的“天窗”。他们将课堂搬到田间村落,设计交互让网友体验清朝武举殿试,用AR方式让游客玩转电子书上的古建筑,密密麻麻的工作进度表记录着成员们的点滴进步,也进一步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的真切理解。当地村干部表示:“年轻人们有很多新想法,以前我们做不到的东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突破。”
实践团成员为古建筑设计建模。学校供图
寻求乡村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
“您听说过我们镇上的数字法律平台吗?”这是兴宁治理突击队在径南镇陂蓬村村民家走访,了解数字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团队成员裴晗分享道,走访乡村之后发现,推进乡村法治数字化非常重要。调研情况表明,在乡村场域中结合人与技术的力量,是乡村治理难题的破解之道。
调解庭内,实践团成员分饰调解员、村民等不同主体身份,亲身体验法律机器人“法通小博士”,并与专业律师视频连线。村民不懂法务,更难以适应完全数字化的法务平台,谁来做好中间桥梁?实践团成员从实际运作机制出发,找到了陂蓬村的“法律明白人”,了解其如何为村民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通过发放问卷与深度访谈的形式,实践团成员学习了“陂蓬模式”的成功原因,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总结乡村治理的推广经验,同时拍摄黄槐镇乡村法治宣传片,展示乡村法治治理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拍摄黄槐镇乡村法治宣传片。学校供图
打造“诗词黄槐”品牌形象
步履山亭,品味刻在石碑上的古风诗词;把茶话诗,领略藏在乡情间的独有古韵——这是心“槐”故乡实践团和槐东定影实践团的师生在黄槐镇康乐诗社中倾听诗社社长讲述历史,解码诗词如何成为“黄槐名片”。“诗社里老年人谈诗歌的多,但年轻人少,传承会面临一些难题。”诗社社长温文涛抛给实践团成员第一个难题。
怎么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实践团成员从平时刷社交媒体的习惯出发,帮助当地康乐诗社运营公众号,用推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诗词黄槐”的品牌形象,借着古风文化的浪潮让“广东省诗词之乡”火起来。通过实地拍摄,队员们将把当地遗迹、人物事迹制作系列短视频,传播客家文化的魅力,同时总结黄槐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的成功经验,让乡村的声音传得更远。
实践团成员在槐东村油茶基地进行宣传片拍摄。学校供图
学院副院长张琼表示,今年学院以“搭平台、出样板、育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网络强村领航示范样板。今年7月,学院共评选出36个网络强村项目,覆盖全省,面向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梅州市兴宁市黄槐镇、潮州市登塘镇等五个重点工作市县镇等重点推进,共计215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项目实践。希望同学们用头号努力赋能头号工程,为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梁咏诗 刘曦柯 陈幸幸 徐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