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要闻推荐 >> 正文

“三下乡”团队参与灾后重建 为积石山安置点的孩子打开心灵之窗

发稿时间:2024-08-09 16:5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盛夏的一个傍晚,响亮的歌声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的居民集中安置点飘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拉开序幕。

  参加演出的除了康吊村的中小学生,还有兰州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领唱志愿者是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李欣,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歌声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李欣说,这次来到积石山地震灾区居民集中安置点,看到当地群众秩序井然的生活,“很震撼也很感动”。

  这个暑假,甘肃高校大学生组建了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积石山地震灾区开展健康义诊、文艺下乡、亲情陪伴、心理疏导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积石山灾后重建,助力当地青少年儿童满怀信心开启新生活。

  樊璟怡是兰州大学艺术团的一名文艺志愿者。暑假期间,她和艺术团的小伙伴来到地震灾区,为当地群众带来了3场文艺演出。

  “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与他们一起做游戏,我真切地感受到,虽然地震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但孩子们仍然非常乐观。”樊璟怡很珍惜和灾区孩子在一起的机会,鼓励他们用音乐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打开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我也收获了很多,孩子们的坚强和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樊璟怡说,这次实践活动将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惧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除了文艺演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还组织设计专业学生为积石山乡村开展墙绘活动,志愿者与当地儿童一起设计,共同在墙面上画出阳光、花朵等图案,缤纷的色彩寄托着大家对积石山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们希望用墙绘的方式提升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带领孩子们一起手绘帆布袋,丰富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大学生志愿者李书红说。

  暑假期间,兰州城市学院“卸下‘心灵包袱’——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实践团来到积石山县居集镇劳动村和刘集乡陶家村,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在“共绘自信树”活动中,孩子们用颜料印下自己的手印,在手印上写下励志话语,激励自己勇敢迎接美好的明天。在“绘画接龙”活动中,孩子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看着自己的画作在他人手中延伸,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日前,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七社安置点的“小石榴籽”思政课堂准时开讲。英雄故事、红色歌曲、主题绘画、诗歌朗诵……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的师生精心设计了有滋有味的思政实践活动,为安置点的孩子们带来了充实欢乐的暑期生活。

  暑假期间,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积石山中小学举行了“同播石榴籽·共筑中国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实践研修、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孩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的思政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结合抗震救灾的实际讲述身边的故事,传递温暖的力量。希望通过这堂课,能让‘小石榴籽’们心中开出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实践团指导教师毛娅楠说。

  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安置点,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的3名大学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板房教室里,大家齐唱《爱我中华》,歌声激情洋溢。

  “大家知道甘肃省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这些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特色文化?”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张曼琴提问,孩子们踊跃回答,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暑假前,得知有机会在积石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张曼琴第一时间报了名。“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想利用短暂的时光,为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尽一分力。”为了讲好课,张曼琴提前准备了民族团结相关知识、寓言故事、小游戏等,并反复记忆和练习。

  “暑期以来,临夏共青团积极对接省内外的30多支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并在当地招募了200多名志愿者和返乡大学生深入积石山灾区,用实际行动为灾后重建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团临夏州委相关负责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