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赋能?‘宿’造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以专业之力解锁乡村“留”量密码,让杭州市临安区柳溪江畔的老屋焕发新生,为民宿产业注入活力。今年,这支满载经验的社会实践队再度启航,奔赴临安区曹家村,将专业视野从传统老屋拓展至闲置农舍空间,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续写“艺术活化乡土”的实践篇章。
曹家村错落分布的闲置鸡舍、猪舍,承载着乡村生产记忆,却因功能退化逐渐沉寂。实践队延续“盘活乡村存量资源”的核心理念,聚焦这些具有改造潜力的传统农舍空间,通过无人机三维扫描与传统测绘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精准捕捉建筑结构、材料特性与环境肌理。队员们操纵无人机俯瞰农舍群落,同步开展人工测绘记录石墙厚度、木梁承重等细节,深度解析其改造为特色民宿的可行性。
测量。学校供图
提到将乡村传统农舍空间改造成民宿这个想法的起源,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带队老师南鸯静告诉潮新闻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传统养殖、生产类的农舍,如鸡舍、猪舍、蚕房等功能废弃,形成了大量闲置资产。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源,赋能乡村发展是一个难题,近些年,我一直在做民宿改造项目,机缘巧合,便想带着学生一起尝试一下。”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广泛收集村民需求,并对潜在客群进行行为分析,获取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为后续改造方案的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实地探访。学校供图
在与当地民宿老板的深入交流中,实践队积极商讨改造方案,将课堂所学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着力解决传统农舍改造中的痛点与难点。他们希望通过在地化调研与创新设计,将这些闲置农舍打造成“桃花源”式疗愈民宿,让古朴的农舍空间蜕变为兼具文化韵味与现代舒适感的特色旅居之所,助力美丽浙江建设。
设计方案。学校供图
从柳溪江畔的老屋到曹家村的农舍,变的是实践载体,不变的是“专业赋能乡村”的初心。这支大学生团队,正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设计对话传统,让闲置农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驿站,为美丽浙江建设交出属于浙商院学子的青春答卷。(记者 姜赟 通讯员 赵保飞 南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