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兹’在普通话里是‘侵略者’的意思。听老人们说,80多年前,就是这群人带着枪炮和细菌,闯进了我们的家园。”近日,在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黄腊老村,河北大学“经世济民”推普队的师生认真倾听和记录当地村民用民族语言讲述的抗战往事。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入选团队,他们将会把这些故事转化为能被更多人感知的共同记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师生今年暑假特别策划了返乡寻访志愿活动: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抗战故事,传承民族精神。
抗战时期,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很多英雄故事。队员发现,这里的抗战故事多靠口耳相传,许多历史细节正加速流失。为此,团队通过“普通话转述课堂”建立抢救与传承机制:村民用民族语言讲述,队员则用普通话还原历史事实。
“爷爷,您说的‘风一样的病’,普通话叫什么?”在彝族老人沙马木呷的火塘边,队员蔡金鹏追问。老人回忆,1942年日军从缅甸入侵后,村里爆发“么尔所科”,“早上还说话的人,中午就倒下了”。
队员先用手机录下彝语口述,再请村小学的彝族教师逐句翻译,最后用规范的普通话整理成文字。“‘阿都兹’是老人对日军的称呼,‘么尔所科’直译是‘风病’,实际就是日军细菌战带来的霍乱。”蔡金鹏在笔记本上标注。这些民族语音词汇如同历史密码,“要让后辈年轻人把祖辈的苦难印进心里”。
据村里的老人说,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汉、彝、摩梭等各族群众组成马帮,一同将军粮送往抗战前线。“他们把银镯熔成子弹,把门板拆了做成担架,用12万血肉之躯铺就反攻之路……”队员沿着当年马帮的支前路线徒步调研,用普通话录制了《粮道上的誓言》音频故事。
队员还整理了《黄腊老村抗战记忆》双语手册,以普通话和彝语对照记录细菌战苦难、马帮运粮等故事,并标注民族语音词汇的含义。
在黄腊老村村委会活动室,推普队组织的“抗战故事会”上,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用普通话朗诵马帮歌谣,排练情景剧。10岁的彝族男孩马胜全已能用普通话完整讲述爷爷传下来的抗战故事。
队员阿的姆佳忍告诉记者,他们与村民约定,年底将开通“云端推普课”,让这些鲜活的抗战故事传播得更远。
李栋 焦飞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