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增收600多斤,每亩多赚了近千元。”炎炎夏日,大棚内温度虽近50摄氏度,但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蔬菜种植大户刘天海却忙得不亦乐乎,高产高销的时令蔬菜让他今夏赚得盆满钵满。谁能想象,就在半年前,他大棚里的蔬菜产量还很低。
就在刘天海一筹莫展时,来了一群特殊的“土医生”,他们是扬州大学“土壤医院”的师生。经过交流、采样、化验和分析,团队发现大棚每千克土壤的盐分含量竟达到1万多毫克。
“这是土壤出现了典型的‘营养紊乱’。”团队成员李瑜林介绍,大棚缺少雨水淋洗,剩余在土壤中的肥料等随蒸发水移到土壤表层,日渐在表层积累,又叫土壤次生盐渍化。这会使土壤中原本就不足的其他养分更难以被作物吸收,导致作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农民不明所以,通常会加大施肥量,结果就陷入“越施肥越不长,越不长越施肥”的怪圈。
为了帮助农田尽快恢复健康,“土医生”就地取材,以低投入的生态技术降低土壤修复成本。他们利用接种微生物的秸秆、米糠等有机物料进行生态控盐,大幅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改良土壤酸碱性,精准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各种养分,结合喷灌阻盐,使土壤生产功能恢复正常。
经过土壤改良的农田,当季蔬菜增产近五成。这让“土医生”成为十里八乡的“香饽饽”。暑假期间,5支分队入驻通州区,在这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求医问诊”的农户络绎不绝。团队成员发挥所长有效破解了土壤盐渍化、营养紊乱、酸碱失衡、土传病虫害等问题。
2018年以来,团队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发挥专业知识推动土壤生态修复。7年来,“土医生”通过技术赋能与公益治理,累计帮助3000余户农民修复农田6万余亩。
“土壤修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李瑜林介绍说,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土壤健康问题成因千差万别,修复技术与手段也不尽相同,很多健康受损的耕地需要精准诊断、单独“开方”。
为此,团队跑遍了全国350余个村庄,建立完善的样本数据库,攻克10余项关键技术。
“培养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意识和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团队指导教师王娟娟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资源和技术“硬保障”跟得上,更要在科学理念和技术认知等“软实力”上不掉队。农民吃不透新技术,就会“吃大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土壤医院”设计了多种农业服务模式,全面升级农业服务水平。比如,通过线上与线下联系,为农民提供土壤障碍诊断与土壤治理咨询服务,指导农民自主开展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健康管理等。
“学生给大地问诊,大地也滋养着学生成长。”扬州大学校长刘巧泉介绍,在原有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成立土壤健康研究所,建好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一院一所一室”的经营模式进一步细化了土壤修复流程。一条串联土壤检验检测、健康诊断、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农业技术服务链条正式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与服务链在同频共振中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创新活力。
张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