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大:“活历史”赋能陇右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5-10-10 10: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一、二、三,小心刮到文物!”甘肃天水秦州区一处古村落里,天水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手持测绘仪,俯身记录古戏楼梁架尺寸,汗水浸透实践服——这是该院师生下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缩影。
近年来,天水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以专业为笔、田野为纸,坚持将“行走的历史课”开在陇东南大地,用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不是在田野,就是在去田野的路上。”今年暑期以来,该院团队足迹遍布天水秦州区、麦积区及陇南徽县、成县等地。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师生分组行动:扛工具为古民居、祠堂测绘建档,存文物保护一手资料;坐在村民家的炕头,与长者、手工艺人促膝长谈,抢救性采集村庄变迁、民俗活动等口述史;帮村民辨认家谱、碑刻,让沉睡的民间文献“活”起来。
“摸得到的历史才动人。”在天水市清水县原泉小学,实践团把仿制大地湾遗址陶器递到孩子手中,模拟考古沙坑前满是跃跃欲试的身影。师生摒弃照本宣科,将伏羲始祖文化、早期秦文化等家乡故事搬进课堂,还策划“文物修复体验”“丝绸之路小课堂”,激发孩子的文化自豪感。
守护根脉之外,学院更推动文化“双创”。在天水雕漆工坊,学生融伏羲文化于设计,推出“伏羲故事”首饰盒;甘谷剪纸基地里,他们结合现代审美创作的文创,获省赛奖项并批量生产;武山旋鼓也成研学特色符号,吸引游客驻足。2024年,300余名师生开展大地湾遗址模拟考古,27篇简报中3篇刊于《甘肃考古》;学生用三维扫描采集麦积山14个洞窟数据,合作的“最美麦积山”数字壁画,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红色传承同样亮眼。师生重走长征路,探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经培训化身“红色讲解员”,在遗址、村镇、校园里讲述红色故事。该院还坚持“学术先行”,多篇调研报告获省市采纳,目前也已培育6个陇右特色学科方向,组建含19名伏羲文化研究人才在内的专业团队,获批课题110余项,获荣誉39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天水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把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地方需求深度融合,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田野中增长本领,让陇东南的历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让文化赋能的种子在陇右大地生根发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