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返家乡文字 >> 正文

“希望港湾”构筑云南山区儿童的心灵家园

发稿时间:2025-08-21 10:27:00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小时候我也是一个人留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回来,我知道这种孤独,现在做公益是想把更多的陪伴留给家乡的孩子们……”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希望港湾”,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的返家乡志愿者李雅婷,用昌宁的茶给家乡的孩子们作茶艺展示和茶叶知识分享后说。

  这位19岁的志愿者曾是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公益项目的受助学子之一。而今,已经圆梦大学的她心怀反哺之情回到家乡,和做“童伴妈妈”的嫂嫂一起,用倾情陪伴温暖乡村留守儿童的心房。

返家乡志愿者李雅婷和孩子们

  一年前,云南青基会“贝泰妮公益基金”携手共青团保山市昌宁县委,在昌宁县试点捐赠10个“贝泰妮希望港湾”,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校外学习、游戏和活动的空间。近日,项目捐方与工作人员再次回到这里,陪伴孩子们度过暑假的尾声,也看看这一年时光留下的印记。

  暖心护蕾 共同成长

  暑假期间,“希望港湾”的大门常开,每周都有各类活动开展,孩子们总是喜欢聚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与“童伴妈妈”讲讲自己的小秘密。在大田坝镇“希望港湾”项目点,六年级的小轩(化名)是大田坝镇“希望港湾”的“常驻嘉宾”,“这一年在‘希望港湾’做活动,我变得不那么幼稚了。”曾经谈及爸爸就泪目的小轩,而今长成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他笑着说:“我很想去张家界看看妈妈,因为我听说那里会下雪。”

  孩子的改变,是云南希望工程“希望港湾”公益项目最直观的成效。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项目启动的初衷,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

  青春同行 雏雁归“乡”

  在“童伴妈妈”影响下,大学生返乡志愿者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一些启发。“我原先设想的是毕业后在大城市找一个对口的工作,通过做志愿者,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了解到孩子、家乡需要我们,很多地方很需要林业工程方面的人才。我也希望今后能回来发展。”李雅婷说。

  在昌宁县,与雅婷一样投身返乡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在大学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利用暑期,给家乡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关爱。


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希望港湾”的童伴妈妈和孩子们

  就读于昆明学院大一的李怡杉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让孩子们有倾诉的对象,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共青团保山市委自2021年起打造保山市“青春同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项目,昌宁团县委持续深化“青春同行 雏雁归宁”品牌,围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开展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暑假共招募103名返家乡大学生,投身不同岗位实践,其中就包括“希望港湾”。

  亲情陪伴 希望港湾

  “希望港湾”是梦开始的地方。一年以来,在各级团组织、童伴妈妈、返家乡志愿者的守护下,那些“希望港湾”的常客性格变得开朗,身边的朋友变多了,分享的话语也多了。

  “‘希望港湾’项目已从保障基本需求转变为关注成长质量,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创新。项目旨在营造一种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氛围,是从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入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共青团昌宁县委副书记杨倩说。

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希望港湾”

  “希望港湾”公益项目是云南希望工程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举措,实施以来携手爱心企业,共筹集善款253万余元,搭建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97个“希望港湾”,照亮了45000余名留守儿童及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而今,昌宁县首批10个“希望港湾”已落地实施一年,共开展主题活动144期,覆盖留守儿童4061人次,日常服务留守儿童10556人次。未来,这个关于陪伴、成长与希望的温暖故事,还将在云岭大地继续撰写。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