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返家乡文字 >> 正文

用青春之力为邯郸添彩

发稿时间:2025-09-08 10:19:00 来源: 邯郸新闻网

  “我们的土壤其实并不适合烧瓷,但古人巧用‘化妆土’,一举弥补原料缺陷,还开创了‘白地黑花’的独特工艺……”8月30日,在邯郸市博物馆磁州窑展厅内,参加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返家乡”活动)的“00后”大学生刘馨泽,正为游客讲解磁州窑的历史故事。

  此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发起,通过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时机,让他们积极参与机关、企业和乡村的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今年暑假,这份由共青团中央布置的“返乡作业”,让3000余名邯郸籍大学生收获满满

  面对这份并非写在书本上,而是落笔在田间地头的“返乡作业”,大学生们又会交出怎样的青春答卷呢?

  刘馨泽是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邯郸籍大三学生。暑假刚开始,她就报名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近两个月的实习,我不仅告别了‘社恐’,还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她满怀期待地说,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就业,把邯郸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这段实习经历也让刘馨泽找到了破解学业难题的钥匙。“我研究的课题是瓷器修复,曾因搞不懂各朝代花纹区别,特意买了专业书来看,可琢磨了两个月也没弄明白。”她说,在市博物馆实习期间,她亲眼见到各朝代瓷器实物展品并进行直观对比,心里才豁然开朗。

  共青团邯郸市委书记徐帼一介绍,为全面落实“十万学子进邯郸”工作部署,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以“返家乡”活动为抓手,将其打造为大学生在基层锻炼的重要平台,激发他们热爱邯郸、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拓展实践岗位,将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企实践延伸至文旅宣传、公益服务、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全方位助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手机架稳,灯光调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邯郸酥鱼,它可是咱河北的特色菜,骨酥刺烂,鱼香醇厚劲道,保准您尝过就忘不了……”在复兴区彭家寨乡政府的土特产直播间内,主播“阿琛”面对镜头老练从容,不时插上几句俏皮话和粉丝互动。

  “阿琛”本名温家琛,21岁,是河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今年他参加了“返家乡”活动中的“一品一播”直播助农项目。“第一次面对镜头本来就很紧张,结果粉丝一句‘你的鸡蛋凭啥卖那么贵?’瞬间把我问蒙了……”回忆起这段“糗事”,他记忆犹新。

  首次直播“失败”后,温家琛毫不气馁,认真复盘总结:“光背台词不够,得预判粉丝提问。所以每次直播前我都会翻阅大量资料,把要推广的土特产‘摸透’。我还给直播间增加了一些特色,比如绘制田园画,营造浓郁的农家氛围;把镜头后移20厘米,让画面更真实、自然……”

  经过一个多月的操练,他的直播间已成功“涨粉”1000多个,日销售额从零增长到300多元。“阿琛”满满的成就感:“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打开了眼界。希望以后有机会用所学知识,全面展现家乡最美的一面,为农民增收致富尽一份力。”

  与刘馨泽、温家琛一样,众多邯郸籍大学生或走进当地景区、博物馆,推介邯郸历史文化;或深入社区开展敬老爱老、生态环保、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或投身田间地头、涉农机构实践,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他们成了老乡眼中的科技明白人。在曲周县前衙村,种了20多年葡萄的果农李景莲格外激动。她以前仅靠种葡萄挣钱,如今不仅掌握了葡萄酿酒技术、网络直播销售技巧,还计划将葡萄园打造成采摘体验园。她说,这些变化离不开大学生们的帮助。

  通过一线的“淬炼”,大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植下了乡村情怀。其中不少学子悄然立下誓言:留下来,建家乡,用青春之力为邯郸发展“添砖加瓦”。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昆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