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深入乡村看“资源化”问题

  2021年,正值乡村振兴的浪潮。我们受到山东农业大学的号召,组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调研小组,暑假期间前往泰安市周边农村进行社会调研。

  得到此次任务后,我开始细心准备调研。毛泽东先生曾经讲过要反对本本主义。对于我而言也是深有体会:新闻上的农村与课本上的农村差距很大,课本上的知识其实也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本本”。所以这次的去田间,对于我而言是一个破除课本知识的束缚,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好机会。

  家乡,对于我来说是小时候的旷野,是一间矮矮的平房,是脏乱的,也是宁和的。如今重访家乡,见到的不仅在是那些似曾熟悉的风景,更是这个地方未曾谋面的一幕。

  这次访问家乡,我选择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的方式给我带来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老师,学生,农民。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意见,一副百家争鸣的样子。然而在这期间,我也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说有些网民的话,虽然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细究下去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道理。对此我感觉十分的奇怪。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农业方面的困难十分多,而这些不仅仅是用科技可以解决的,不也应该大家齐心协力吗。在课外阅读中,我知道了毛主席当年深入乡村32天写出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而我们不也应该也要去深入调查,才能有发言权吗。

  来到线下,我到了自己小小的家乡。家乡的地头不仅仅再是我小时候玩耍的乐园而且也更是我探索大家脑海中农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知识海洋。

  然而初来乍到,家乡便给我这个返乡人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家乡虽小,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人员却很热情。但是当我敲响我熟悉的玩伴的家门,却失望的发现大家的父母都一起县城务工,家中的人员多是老人和小孩。看着大家纯朴的面庞,我发现家乡的贫困不只是体现在小时候的衣食上,更加体现在了农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这些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他们眼里不仅是对贫穷的害怕,也更有对一个健全家庭的渴望。

  然而调查不可能因此耽误,于是我采访了几位老人。在我们的眼里,老人可能逐渐与时代脱离,但是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他们对我们农业生的热情却十分厚烈。他们虽然无法理解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再去学农学这一辛苦的职业,但是他们对我们的耐心与信任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明白,作为爷爷奶奶,他们心疼一个孩子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却仍要在烈日下苦苦耕作。然而他们作为人民更加敬佩,敬佩一位位科学家,一位位村官,放弃优越的环境,深躬田野,为他们的生活处处着想。

  而作为只是在农业道路上初启航的农学子,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十年苦读不仅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且更是为了那些曾经支持我的同乡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一位科研道路上的雏鹰,十年苦读不仅是为了功名,也更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同理想。

  没有人不会为了这群曾经将自己大半辈子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爷爷奶奶们而感动。他们如今的仍然生动有趣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手段更使我记忆深刻。将叶子盖在播撒过的种子上防止其晒伤,藤条交缠在地表防止扬土……这些是教科书中曾未教过我的知识。然而它们也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更是一种传承。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利用,从他们手中,一辈辈的传来,到我这里。而我相信,这种热爱,绝不仅仅只会停留在这里。

  随后的几天,我告别了乡亲,来到了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熟悉的是儿童时期玩耍的环境。不熟悉的是环境背后,家乡的困境。在后山,我发现了大块的地表,苍白的岩石裸露出来,周围的土壤也失去了原本的生机。环顾周围,枯藤老树。我们这个靠山吃山的小小农村,却无视了这个大山的伤痕。我不敢相信,难道只有当课本上的土地流失的困境如果发生在我们村,他们才会意识到曾经自己曾经的举措吗?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没有人去正确地引导,乡亲们也很难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我相信他们不是不愿意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那条正确的可持续道路。

  在此次的调研中,我看到了家乡含情脉脉的一面,也看到了另一面的危险冷峻。课本上讲过的垃圾分类,同学调研的有关资源回收利用的巨大机器,离我这个小小的村庄是那么的遥远。我们村是自然的,大家勤劳朴实,自然生产中的一枝一叶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变废为宝。但是这种自然却也是原始的,垃圾无法分类,农业废弃物也只是简单的扔在地里。按理来说,无数的新科技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对于现在的我来,确实束手无策。

  不算是学艺不精,也无法说没有一颗建设乡村的心,而是我们的村庄是如此的贫穷。前几年刚刚硬化的道路,简陋的活动中心,一系列的贫穷束缚了村庄的发展,然而贫困本身却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农业的欠发达导致了我村贫困,而经济贫困又导致大家离农村而去,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剪不断,理还乱,愁上心头。

  ?然而当我回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波澜壮阔之下,是不是也有很多一现在相似的困境。相似的不是在于同样的问题,而是在于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都很难找到解决掉的方法。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胜利了,那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我自己的家乡呢。如果家乡本身陷入了循环,那么便由外界去冲破吧。

  我来自农村,农学专业。隔壁的姐姐也来自农村,计算机专业。这个村子中不仅有这些大学生,还有数十个未来的希望。我在最富有创造力的年纪回到家乡,那么那些还仍在辛苦奋斗中的学生们,又何尝不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技术,经济,一切的资源说到底也不过是人创造的,祖祖辈辈的奋斗不仅成就了我们,也将农村朴实的精神种植到我们的心中。总有一天种子会萌发,就像是我回到家乡,而将来的孩子们也会投入到这建设的风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讯员 孙静萱)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