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新手“队长”的生活三味

  适逢建党百年,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近党史,可以说我是荣幸的,而能在毕业来临之前带一支自己的社会实践团队,也可以说是一种圆满。

  初尝磕绊的辛辣

  作为一名新手“队长”,第一次带社会实践团队,也就免不了磕磕绊绊。好在,我有一群靠谱的团队伙伴,是他们让我在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都不孤单。

  作为一支学生组建团队,寻找采访对象可以说是困难的,庆幸的是从一开始,我的同班队友就陪着我一个一个试着电联。可面对对于身份的质疑我却无可奈何,“你就这样随随便便打电话过来怎么证明你的身份呢?我们怎么保证老人的安全?”面对工作人员在理的责备,我意识到不是所有事情凭着一腔孤勇就可以办到。我无法回应,只好挂断打下一个,电话打了许多,可到头来也只有其中一个小分队确定下了一个老人。

  更没想到的是,南京的疫情突如其来,变相地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唯一的采访对象婉拒了,“我们马上要全员核酸检测,或者你们下阶段”,那时下阶段在我看来就是无期,而带队老师的一句“再等等吧,现在疫情加重了”也让社会实践一度搁浅。我就像在隧道里艰难地张开了眼睛却终究没看到射向我的一束光。

  可我终究是不甘放弃的,我不想我的第一支团队还没开始就结束,我的付出还没结果就消散。一份新的方案提交上去,线上线下一体,三个小分队所有成员自发联系跟自己关系最近的、经历过见证过党史的人。慢慢地,虽然艰难,可我们也有了7名采访对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75岁的抗美援越老战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洁 摄

  轻拭微咸的汗水

  为了跟疫情抢时间,一份采访初稿很快便出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份初稿的基础上,队员们灵活地设置问题,方言沟通,因地制宜地拍摄参与照片并录音。一个初步的模子出来了,我渐渐地放下心来。

  然而,新闻的发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作为唯一参与全程的人,我承担了推送文稿的撰写,而推送文稿的基础便是各位采访同学的最终采访稿。七份采访稿,翻来覆去地被打开,复制粘贴编辑,从一开始的照片与采访者被采访者对不上号到后来甚至看到就能反应出关联,我自己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

  在融媒体学妹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推送,然而更高平台的投稿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推送还是新闻,一稿二稿,不符合就得改,哪怕我们已经精益求精,但好在付出是有回报的,新闻数量逐渐可观。

  细品成功的甘甜

  个人小结、团队总结、各项材料的汇总,越临近结尾我的事情越发的多了起来,偶然静下来却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回顾呢,忙活了两个月终究是有东西留下来的,我是欣慰的,也是满足的。

  忙碌中我也有比较享受的快乐,那便是与两位老人的交谈。他们一位比较健谈,另一位则比较内敛。从他们两个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更感受到了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讲述时,他们徐徐的语速中满是一种历尽沧桑以后的淡然,谈及对青年人的寄语,他们用最朴素的话表达着最美好的祈愿。我想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必将带着他们的这份美好的祈愿,坚定地走下去,就像青少年集体在天安门前高呼的那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通讯员 李洁榆)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