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我与八步沙

  今年暑期,我随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分队来到甘肃古浪,学习治沙精神。

  七月中旬,少雨的西北在烈日的烘烤下热的人喘不过气,太阳仿佛在加班加点地释放它的能量。我们一行人在火热的高速公路上飞驰到了古浪,这个在我印象中一片荒芜的地方。一路上,我看着窗外变化着的大荒原,未免有几分惆怅,自然环境是人生产生活的基础,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当地人怎样与自然抗争?怎样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博物馆里详细讲述着八步沙治理风沙的抗争过程,国家重视,倾注大量财力,科研人员也在研究新的治理方式,当地人奔波在治沙一线。寥寥文字和图片虽远不能解答我的疑惑,但博物馆里陈列了一块大小有五六平方米的草方格沙障模型。以往在高中地理课本上也见过,但始终不理解。这是一种非常耗费人力的阻沙方式,稻草在沙地上铺成格子,再用铁锹在稻草中间插进去,对阻止风沙迁徙、保留水分有明显效果,这是我高中地理老师没有讲到的。、

  曾经,就在这片风沙侵袭的土地上,倔强的人们把草方格沙障铺了几十平方公里,六个老汉将一生用在了保卫家园不受风沙侵袭的任务上,他们的后代至今仍奋斗在抗沙一线。可治沙精神怎样支撑着他们抗争这恶魔一样的风沙?这种精神我能不能在当地人身上体会出来??

图为博物馆中陈列的草方格沙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祥繁 摄

  我在六老汉博物馆里继续探寻,试图解答我的疑问。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的是贺中强先生,他是六老汉之一贺发林的儿子,是第二代治沙人之一。贺场长用他纯正的陇北方言绘声绘色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党课,我一边拿相机拍照,一边快速翻译贺场长的话,那是我到甘肃求学一年来听到过最难理解的西北方言,也是我竖起耳朵听懂最多的一次。他说,当年的古浪受风沙侵袭,家园不保,一次黑风暴能让几十个人遇难,风沙掩盖了耕地,掩盖了房屋,身在供销社、有体面工作的他,在父亲临终的嘱托中,正式成为八步沙治沙第二代人之一。

  我看着贺场长黝黑的脸庞、斑白的鬓角,能想象出来他们在烈日灼烧的黄沙中呵护防护林的场景。如今,屹立在古浪长达几十公里的防护林彻底阻挡了风沙对家园的侵袭,一排排梭梭树在沙漠前组成了一片绿州,草方格沙障铺在了那个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沙漠里。我盯着眼前的梭梭树出了神,这一颗颗树像一把宝剑,被治沙勇士们插中了沙漠恶魔的心脏,勇士们将继续前仆后继,要把一把把宝剑插在恶魔的全身。?

图为八步沙林场贺中强场长给小分队上党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金祥繁 摄

  随后,我们来到当地一所中学做调研。一进校门,我就发现了路边花坛的异样。一排不知名的小树开着粉色的花,可这些树竟然长在沙里!我飞奔过去抓了一把小树下的沙,又热又干,像是被炒了一样。我不明所以,见人就问,从学生的口中得知,这里原来就是一片沙漠,国家拨款在这沙漠之上建了一个新村,配套了学校等基础设施,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是从别的穷苦地方搬迁过来的。

  在交谈中,我看着那些学生的眼睛,一遍一遍地重复问着,你觉得治沙精神是什么?他们讲不出来,但他们的眼睛告诉我,他们懂。眼里的倔强是藏不住的,我明白,如果风沙再度来袭,这些娃娃会扛着工具,寻着前辈的足迹,向风沙冲锋。

  我清楚,党的光辉、国家的光辉、六老汉精神的光辉照耀在这片饱受风沙折磨的土地上。八步沙之行对我而言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旅程,治沙精神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勇气充斥在勇士的全身上下,不屈的人们不会停止向敌人发起的冲锋,这就是我理解的治沙精神。(通讯员 金祥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