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推开门,邀请我深爱的乡村共赴未来

  2021年8月24日至26日,我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经共青团定襄县委组织安排,参加了大学生返家乡活动,在当地众惠园小区进行了疫苗接种情况摸排工作。

  八月的乡村别有风致。夏末余晖覆面仍觉燥热,碎风微荫,目之所及,浅镀鎏金。

  身着红马甲,领到排查表,我走近这被称为“移民小区”的众惠园。这个小区受惠于政府扶贫搬迁政策,小区中的居民都是由临近县城的几个村落搬迁而来,小区内设施一应俱全,五金铺、便利点、烧烤摊、娱乐广场、社区中心......全无远离县中心而生的孤离之感。

  来到众惠园做志愿的伙伴们与我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愉悦轻松,我得以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旅游管理、经济学、心理学……不一而足。细想之下,各个专业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里都有一定的匹配度。精细规划,着重发力,村落里的一砖一瓦,新小区的一花一草,寄托着人们的乡情,也承载着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或许在志愿服务中,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看到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快速集合后,大家领到任务各自散开,我和伙伴开始了8号楼的排查。

图为作者在询问疫苗接种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晨曦 供图

  清楚记得那是8号楼最后一个单元,核对登记信息时,遇到3楼的住户,询问之下,得知二楼东户住有两位老人,常年深居简出。至于相关情况,邻居没有提及,只是叹息摇头。

  排查到二楼,只见门微掩,透过窄缝露出一条光——细想来留门缝方便邻里子女及时关照,符合老年人居于单元楼的安全需求。若有若无的微光,像是自救互救的最后警戒线,当生命难以把握走向,把呻吟放大到无时无刻的呼救,下放隐私和安全底限,或许只是为了某个破门而入,能够紧握伸出峭壁的一只手。

  不觉心惊,多次敲门却不见回应,只得先进行楼上住户的排查。从六楼返下,只见门户不变,风来微微晃动,像欲言又止。

  屋内一定有人,但是不便来开门,居内的老两口若是没有接种疫苗,错过此次防疫排查......不忍细想,多次敲门后,伙伴推开一条细缝,扑面而来一阵郁积的腐味,但脚下干净的驳面瓷砖映射出清亮的倒影,右手边的卧室慢慢晃出一位奶奶,身后的床上斜卧着一位爷爷。

  “啊......你们......”奶奶惊惶中挤出一句话来,随即看到我们的红马甲,卸下了几分防备,将手中的东西放下。

  经过问询,不出所料,两位老人都没有接种。我心下却暗舒一口气,这份担心总算有些益处。为了日后接种工作的落实,我们需要登记老两口的信息。

  慢慢重讲,奶奶渐渐清楚了我们的目的,双手在衣服上反复摩挲。不一会儿,奶奶慢慢说道:“你们等......我拿户口本......我不知道。”

  我点点头,退出门外,等着奶奶找到证件。不一会儿奶奶推开半掩的门,拿出一包身份证件,剥开上覆的塑料袋,露出两片户口本。我竟鼻头一酸。

  逐渐取得了奶奶的全部信任,我向奶奶解释,这样的摸查活动只有一次,不要相信其他的信息摸排,对于行动不便的住户,有关卫生单位会根据接种者身体状况进行上门服务,奶奶再次探出身来,突然向我指了指对联,原来对联后有誊抄好的子女联系方式,她又重重地点了点头。

  伙伴详细记录下有关信息,当我看到身份证号码中“1936”时,心中一悸,不免暗叹——高龄老人迁居,在城市的新框架中,释放求救的信号,但若没有跟进排查,会否失去了透过城市隔音壁的可能?

  政策利好,乘风而起,我看到千家万户借势扶摇而上,“移民小区”是真正的众惠工程,中国传统的邻里结构重新构建,一扇微张的门,透过邻里的注视、政策的细化关注,看到传统院落结构中难以兼顾的生存问题。

  高龄人群享受政策,不仅仅是从乡间的院落走向城市化的模块中,更是进入崭新的城市文化语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心理的接受适应相互建构,便能沉淀老人迁新居的主观稳定因素。

  但这扇半掩的防盗门透出的微光呼唤着更多社会关注,更多迁居适应期的正向调整和对高龄人群的特别注意。借此次疫苗接种情况摸查活动,我有幸能够见证了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的过程中,这一看似割裂但极具深意的场景——高龄迁居人群通过有意保留传统门户开放形式进行风险规避,新习得的小群体社会组织结构的高度单位化,又将这一人群规划进了更系统的保障体系中——我国通过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深入剖析了时代进步与传统生存语境改革的兼容问题,正在取舍之间,趋向最优解。

  云有微仪,日别西山,踏出楼门,再次回望最后一个单元,在赭红色的暖意中,心中作别。返家乡绝非一时一刻的留恋与感慨,而是推开那扇门,走近那些需要帮扶的群众。在实践中真正发觉政策落实的现实镜像,并竭尽所能进行补足与反馈——大学生返家乡,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城市对乡村同胞的致意,我更有幸借此机会,重温故乡厚土难以割舍的温热呼吸。

  弦月微张,山影渐明,归家途中,我偶然忆起外文局宣推的纪录片《柴米油盐的故事》,首集村支书开勇苦劝村民搬迁的艰辛历程,放眼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历程中都蕴含着不少舍得与苦乐。我从现实体悟和艺术再现双层,看到了时代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切关注——便是在这样的割舍中笃定谋求新兴的希望,在或有的顾盼中追逐,但步履不停、步伐弥坚。

  “三下乡”“返家乡”活动的开展,让走出乡村的青年回到时代扎根的地方,在实践中打磨路线,从现实中预见未来,在新乡村中看到奉献的可能。转过身,推开门,我坚信——戮力同心,新时代青年倾情投入、接力改进的乡村振兴,必将开启城乡共进、相得益彰的时代宏图,携手挺进未来的万里新山河。(通讯员 赵晨曦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