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深巷里的竹篓,记忆中的竹编

  心里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可能永远不会再提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心里也总有那么一段记忆,让你回味无穷,记忆犹新。微风徐徐,阳光洒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我随着“拾遗”潜江组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老新镇的红军街,探寻深巷里的秘密——潜江竹编。

  潜江竹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一块属于潜江人民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我们联系到了潜江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来到了他珍贵的竹楼。在深巷中理应觉着难以寻觅,但在陈正和老先生家族的坚持和传承下,陈正和老先生所住的“潜江竹编传习所”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建造,在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这仿佛不属于时代的竹楼便显得格外耀眼,让我有种心旷神怡,怡然自若的轻松感和愉快感。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和传承人陈正和先生了解学习竹编的相关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雅婷 摄

  要说我记忆和感悟最深的便是和陈正和老先生的谈话了,陈老先生说:“这竹楼啊,有着近500年的历史了,我是从离你们很远的时代就开始学习这项手艺活,这一学,便是一辈子都在这竹编里了,我爱竹子,更爱竹编,所以这一屋子都是竹子做的。”

  在陈老先生夹带着当地口音的言语中,我感到了一股很纯粹的力量,仿佛一眼不会枯竭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滋润着这位和蔼可亲、哈哈大笑的老先生。我心中一股敬佩感油然而生,对此真的是感到不可思议,也感叹自己的眼界实在不够宽阔,也惋惜这样的技艺得不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在与老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竹编的相关知识,从挑选竹子一直到编制篾条,看似简单的操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先辈探索出来的高超技艺,也可以感受到先辈那种寻根究底,勤劳耐心的优秀品质。看着在陈老先生手中翩翩起舞的竹篾,仿佛时光定格在这一刻,阳光照在这里,绽放出了它最温情动人的色彩。

图为陈正和老先生正在对实践队员进行竹编教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雅婷 摄

  在和陈老先生的交流过程中,陈老先生也不断的在向我们传递竹编的手艺,为我们介绍了完整的流程,我们也渐渐地开始动手去参与到实操中,听起来简单的砍割刮削的手法,在我们动手的过程中仿佛复杂的哲学题,始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游刃有余的陈老先生了,在笑看我们动手的过程中也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出现的问题以及传授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技巧。

  在学习的期间,老先生也和我们谈到有关这项手艺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和我们所想的相差无几。在当今这快节奏,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留给这样老一辈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潜江竹编成本高,收益小,且在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显得力不从心,仿佛渐渐要淡出我们的视野。

  但除了这样的现状,我们没想到的是老先生豁达洒脱的回答,对于这样的现状,陈老先生说:“这样的趋势不是坏事,国家发展是好事,大家开心,我也应该开心,这手艺只要我坚持,国家会看到,我们潜江竹编也被国家列为省级非遗了,我反正会一直编下去,我还有儿女,她们也会编下去,只要一直编,就不怕竹编失传,也不怕精神流失,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潜江竹编。”

  我听完深感震撼,我不禁想到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不仅仅是竹子,我在陈老先生身上也看到属于潜江竹编的精神力量,这曾经辉煌的中国竹编工艺,正是被这样的一群人百年的坚守,我们才会牢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力量、匠人精神。

  沉得住寂寞,耐得住平凡,守得住初心。我们身处在这个快速跃进的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去记录,去传承,去宣传属于我们的民族记忆,延续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深巷中熠熠生辉的秘密,还需要更多人的探寻。(通讯员 黎展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