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以枇杷之名,助乡村之兴

  7月6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文化传媒学院“CISISU追梦·行千里”暑假社会实践队前往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进行为期十天的教学活动。主要开设课程有英语、数学、语文,并针对孩子的弱势科目进行辅导。

  改变发生在上山的那一刻,在去到学校前,车先到了镇上。书记给我们买了米、油、肉,还有各种蔬菜,再让我们上山。在那之前,我还不知道,我们要在山上自己做饭,要过三四天才能下山购置一些食材;会经历停水,还经历停电。那时候我还什么都不知道,满心期待地去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改变就这样悄悄开始了,上山的路开了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斯连小学。我以为这附近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可车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五分钟,十分钟,它还在向前开着,看着前方延绵向上的水泥路。我猛得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在这么偏,这么远,这么难走的地方,修起一条条路,盖起一座座新房,这是怎样伟大的壮举呀! 

图为新建成的枇杷村新农村模样,老师们的教学基地也在这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董诗怡 摄

  以前从未这样想过,也从未这样感受到过。之前只在报纸看到的,电视上听过的,以为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就这么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它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是我不能想象的。在我的印象里,山本该是没有路的。在外婆家,不管是什么时候往山上走,路都是泥泞的。想上山,就只能靠脚,现代交通工具在它这里通通不管用。想上山,只能走,只能拿时间磨。

  理所当然的,我认为枇杷村也是如此。这个站在山顶的村落,只能靠我们一步一步走上去。在到达枇杷村——我们的支教地点前,我还是这样固执地认为。我还是相信车不可能如此通畅地将我们送到那个学校。在到学校前,我们肯定要不得已地下车去走上一段车辆无法通行的、弯曲泥泞的道路。

  可是没有,一点都没有。我不知道这辆面包车一分钟开过的路程,需要建路工人用几个月,亦或是几年的时间去修建。我不知道这短短30分钟车程的路,对于这个村庄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在支教的第三天,我会在和一位婆婆的聊天中了解到,在她嫁到这里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山。然后不知怎么的,我回过头去,看到比枇杷村更远更高的地方,看到这条还在延绵不断的水泥路。那里还有更多更多,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山的人儿。乡村振兴,我实在不敢相信这世界上真有这么伟大的壮举。我深知,乡村振兴绝不只是修建水泥路。但是当我站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时候,我不能不饱含热泪。 

图为实践队的志愿者老师在给小朋友们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柯鋆 摄

  我想我们乡村振兴的团队,要做的不仅仅是支教,我们的生活不应该只是在学校和我们居住的地方。这一片小小的四方地,能带给我们的东西是有限的。更多的,我们应该出去走走。因为我们这个活动,它叫做三下乡,而不是只叫做支教。我们应该更多的,走出学校,走出我们的房间,去到我们周围的村民家里,去到还留守在村庄里的老人,孩子身边。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慰问他们。我们应该更多的下到田地里去,去让脚感受龟裂的土地,让背承受太阳的炙热。 

图为实践队志愿者在进行农户走访,与村民进行亲切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柯鋆 摄

  我始终相信,了解乡村最好的方式,不是接近它,而是成为它。乡村需要振兴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有孩子的父母。还有村子里的老人。我们大学生能带给孩子东西毕竟是少的,我们能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可能也是短暂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更多的是来自家庭而不是学校,但是因为这个村庄大多都是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可能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孩子所需的教育。那么如果说我们能给这些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带去一些知识,甚至于说一些改变的话。会不会对我们给孩子们教育,给我们的支教活动也带来一些帮助呢? 

图为一个孩子透过窗户在张望着外面,等待老师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董诗怡 摄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我们的孩子,更要振我们的青壮年,我们的老年人;乡村振兴振的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更是我们民族的现在,我们民族的过去。(通讯员 何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