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自然教育,把大自然搬进标本中

  所谓“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美好的一生从童年就要开始启程。生活不能缺少美,将美育与生活相融合,让每个孩子“懂艺术,绘生活”。这是作为教师的我的初衷所在。诚言斯哉,为了让孩子更能亲近自然、爱上自然,培养孩子们“实践出真理”的习惯。西华师范大学相约“政”兴,相遇“童”行暑期实践队的志愿者老师们,于7月19日上午在南充玉皇宫社区残疾人之家举行了一场“了不起的标本“生物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用眼睛发现自然之美,在探究中了解昆虫、植物,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标本模型。

  起·感受永远比知识更重要

  我想,每一位自然教育的老师都需要知道的一句话是:我们不缺失知识。那些知识正在越来越快的以碎片的方式注入我们的大脑。每个人都能就每个事情去发表关于他的看法,并总结出观点。一方面,这个世界愈发的多元,我们在彼此的分享和交流中获取知识的精晶。我们认知里的世界,不再是那个你说我听的一维世界,更不是那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它愈发丰富、完整和多元。而另一个方面,从心灵的成长角度来说,这些知识碎片并不利于孩子的整全的心灵。这样的碎片在某个内涵之中是正确的,而脱离了这个内涵,则显示了它的狭隘。我们很难区分这样的狭隘,也很难关注到碎片对整全心灵的潜在危害。

  但是,浸泡在大自然里的孩子,五感被完全的打开,大自然给孩子创造了完全丰富的内心体验,重新构建孩子们的内在世界。大自然的美好也因此疗愈着他们,做一个温柔而良善之人。

图为学生正在认真制作标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颖琪 摄

  转·如何带孩子去观察?

  我认为自然观察应该是一件立体有趣的事情,视角决定着视野,培养有方法有深度的观察,更容易创造高质量的在自然中的观察。今天的户外拓展中,我以观察一棵树为例子,向孩子们提问:树木无处不在,小区的某个角落、城市的绿化带、公园的草丛中,从我们身边路过无数次的树,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鼓励孩子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选择一棵他们认为很特别的树作为观察对象:也许是鸟儿在树上的鸣唱,也许是一块特别的癜痕。鼓励他们从不同的空间层级来观察:俯身于地面,你会发现来自树的花朵、果实、种子、叶子轻轻抛开落叶泥土堆;打开五感,抚摸、触碰、闻一闻,树上的树皮、结节、癜痕、枝丫,一切都鲜活起来;由远及近,仰望一棵树。躺下来、靠一靠、抱一抱,感受树的胸径和轮廓;寻找与树有关的关系网,鸟窝、树上的洞、小松鼠啃食过的痕迹。

图为志愿者老师正在向孩子们介绍植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颖琪 摄

  承·定居在标本中的朋友

  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出发,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往往更加有亲和力和共情性,制作的过程也更加让我感动。在今天带着孩子们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我不禁再次惊叹:小小的叶子居然可以这么简单的成为标本。

图为志愿者老师正在和孩子一起制作植物标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颖琪 摄

  我带着小朋友们这样做:1、摘叶子:把在外面路边随手采来的野花、小草放入磨具中;2、多尝试,没有固定哪些叶子合适,有些孩子捉住了知了,做出来的成品也一样好看;3、往模具中加入树脂胶,耐心等待半小时左右胶水凝固。4、取模、装裱。

图为小朋友制作的“团徽”标本正在晾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颖琪 摄

  存储是人类的本能,自然经由这样的本能转化,变得永垂不朽。或许孩子们在多年以后不再记得我是谁,我曾教过他们什么,但他们一定会一直记得,在那个小山坡上,有一群小伙伴一起制作过关于夏天的标本。

  合·多元而深刻的自然疗法

  实际上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发现许多孩子在身心上有所缺失,或许是因为城市的浮躁,或许是因为升学的压力,亦或者是因为网络的侵染,我常常为他们感到忧虑。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很好缓解孩子们的身心问题——自然疗法。

  《世界博览》中有一期曾说道:“如果孩子们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没有真实的认知,会影响感觉、知觉的形成,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而许多人对“自然疗法”的认识,还停留在碎片化的“环境认知”层面上: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满眼的绿植,认为孩子去户外就足够了。实际上,自然疗法所说的“自然”,包含森林、树木、河流以及各种植物、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痕迹,还有风、阳光、云彩、雨露、潮汐和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观。也包含乡村、田野、牧场等经过人类有限改造利用的自然;还包括城市公园、行道树、室内盆栽等人类利用自然元素营造的自然。

图为小朋友向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颖琪 摄

  通过理论与实际课堂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我明白了自然疗法对孩子素质的塑造,非环境认知所能及。因为它倡导将自然与森林元素渗透于儿童教育中,使孩子得以与大自然深度连结,体验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增进与自然的感情,树立生态的世界观,进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要做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自然,还有重新打开所有的感官并锐化它们,以有限的生命条件打开无限的生命体验之门。(通讯员 何颖琪)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