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掬首邀风语,七月起青芒

  7月19日,合肥工业大学“星火皖南”孤峰村文化产业调研实践团队成员前往泾县县内现存的唯一一家国民油布伞厂,团队就油布伞产业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对郑国民厂长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跟随郑厂长的步伐,前往制伞作坊,目睹了手工艺人制作油布伞的过程。

  郑国民厂长介绍说,现在油布伞厂里面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一辈生活压力大,不愿意在厂里手工制作油布伞。传统的油布伞不适应普通用户的遮阳避雨需求,产业转型势在必行。油布伞凭借其精美的制作细节,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油布伞开始走进影视行业,走进高端旅游市场,它也代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出现在国家峰会上。在每一位手工艺人的精心制作下,在厂长的日夜思索筹划下,油布伞逐渐走出孤峰,向着更高更远的大环境翱翔。 

  炎炎夏日,微风轻起,吹散了每个人心头的一丝燥热,我们走进手工作坊,王延松老人倚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安静地打磨着竹篾。竹篾划过刀片沙沙作响,一声一声,每一声都在讲述着手工艺人与油布伞的不解情缘,每一把油布伞都有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我们站在左右,可以分明地听到油布伞的轻声低语,品味到非遗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看到了这样一双手,它熟练地与竹篾为舞;我看到了这样一双手,它布满皱纹饱经沧桑;我看到了这样一双手,它将油布伞文化悉心展现。从王延松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王延松老先生制作油布伞已经有60多年。60年的操作,60年的沉淀,终将油布伞制作技艺幻化的炉火纯青。不经历凌冽的寒风,不会有梅花的怒放;不经历素裹的寒霜,不会有翠竹的坚韧;不经历厚重的白雪,不会有青松的挺直;不经历寒冷的冬天,不会有明媚的春天。只有坚持走过那一段沉默的扎根时光,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或许王延松老先生也会有疑惑,也会有动摇,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徘徊过。但是,最后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选择传承油布伞技艺,承担下油布伞的制作工艺。当一把把精美的油布伞诞生于王延松老先生手中,当一把把实用的油布伞远销世界各地到达每一个使用者手中,油布伞它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物品在流通,它在本质上更是凝结着每一位油布伞手工艺人对于初心的坚守和执着。

  厂房内的设施很简易,一台电风扇便是制伞工人解暑的唯一工具。缺乏的是外部环境的冬暖夏凉,增添的是手工艺人心中的宁静平和。王延松老先生跟我们说:“很享受制作油布伞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全神贯注的时候就不那么在乎外部环境的条件。”所谓心静自然凉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手工艺人就这样安静的坐着,享受着独属于他们的时光,削竹,磨竹,穿丝,组装等等一系列步骤,时光流逝,内心却充盈。当制作成功的那一把油布伞缓缓撑开,安静地展现它的风采,惊艳了每一个参观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孤峰国民油布伞厂仍然飘出阵阵桐油的香味,传出声声磨竹的声响,绘制出幅幅精美的伞面。当一把把油布伞撑开,展现出的非遗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足以温暖时光,惊艳岁月。(通讯员 李洪)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