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休宁县茗洲村这方小天地,传来的不只是蝉鸣、鸟叫、水流,一声声陌生但又亲切的方言话语更是声入人心。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黄山休宁“寻访状元故里 擎画筑梦蓝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流口镇茗洲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在实践过程中,衣食住行、工作前后,他们都接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积极配合,尽管语言不通,但在同一片天空下,声音也许会被隔绝,但情感和热情却从未熄灭。
最是乡音见烟火
什么样的画面才能组成一个值得回忆的夏天?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石桌上的老茶缸和脆甜西瓜,院子里老爷爷轻轻摇晃着蒲扇,主干道的一侧,印着几只猫脚印的道路,倾斜重叠着走出很远……
殷食人家,几间瓦房,四方小院,幸福安康。初到茗洲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路途中,司机叔叔操着一口方言味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介绍当地特色。村子里,闲坐荫下的阿婆笑着问:“恩张无得拉里克(你中午到哪里去呀)。”茶园里,茶农们笑着说:“恩干足将气里(你们工作真累)。”每次的相遇,都能感受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热情。
言语虽不通,热情却难阻,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情感羁绊亦难阻挡。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扎根在乡村一线的党员——胡海同志真实的命运写照。命运虽没有赋予他健康的身体,但他依然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为流口镇的乡村振兴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外出工作处处碰壁,却不言放弃;回到家乡,抓住机遇创办特色养殖场和茶园,并结合当今时代,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从脱贫到致富,胡海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且还加入流口扶贫帮困志愿服务队,分享脱贫经验帮助更多的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由于身体原因和语言不通,所以团队与他的交流存在一些困难。但当团队来到胡海同志家里进行采访拍摄时,他站在家门口热情地招手,拿出精心准备好的茶水和自家所产的鸭蛋。那一刻,那双清澈热情的眼眸足以传递一切情感。
图为胡海同志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梦雅 摄
在茗洲村这些日子,农家乐老板陈震山的热情好客,让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印象深刻。美味的饭菜、不间断供应的热水,这是他每天都在精心准备的。当行李箱坏了的时候,他默默帮忙修理。当团队成员不小心打破水管的时候,他轻声细语地安慰说:“没事儿,下次注意就好。”在人生地不熟的茗洲村,他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定心丸。每次工作后,都能听到那句熟悉而温暖的“辛苦啦”,刹那间,所有的劳累感一扫而空。让身在异乡的你我,触动心底的那一缕柔软,感受心与心的靠近。
图为实践队员对陈震山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新伟 摄
最是乡音系乡情
千人千语,一地一方言。
方言难以阻隔茗洲人向外界所传达的脉脉温情。也恰巧是它,又在无形中串联起了茗洲村淳朴善良的大多数身影。
泛着独特音调的休宁话,是当地百姓同属一方山水的证明,是潜移默化中已然形成的情感纽带。
方言是其所在地区的人们使用、交流思想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休宁话属于徽语休黟片方言,是徽州方言的重要分支,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透过浅淡的吴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雅言的轻清柔美。而茗洲村,便处于休宁方言西南乡片,数百年的同甘共苦、守望相助成就了今日之灿烂茗洲。
方言乡音让人望得见过去的山,观得着曾经的水。正如大家所知,古人惯爱通过口口相传再整理编撰的方式将文化传承弘扬下来。作为徽州礼教典范、徽学研究重要史料的《茗洲吴氏家典》便是茗洲村吴氏先祖以此种方式留下的传世之宝。八十条“吴氏家规”口耳相传教导后代子女要规范德行、崇尚简朴、和睦乡里、形同手足、守望相助。虽说是古训,但它在家族众人的代代传承中,又与现代社会共生互融,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操着一口亲切乡音的交谈中,仿佛穿越时空,村民们得以与土地上故去的先辈再度建立起坚韧的情感联系。
倘若我们将目光放远,又会看见乡音与乡土紧密相连,有其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甚至在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音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在乡村的发展中,既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也一定要听得到声音。
茗洲的乡音来自“过去”又面向未来,能够神奇地将一个社群中的个体对象联系在一起,跨越时代也跨越空间。乡音,将远在异乡的游子、守护家乡的村民、治村管村的干部紧密相连;乡音,像一条河流,总有变化,但始终将沿岸的村民们凝聚在一起;乡音,让心更近,让情更暖,让村更美。
最是乡音抚人心
茗洲归来话茗洲,乡音流传续乡音。经过十天在茗洲村的实践调研,新传学院赴黄山休宁“寻访状元故里 擎画筑梦蓝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不仅领略了当地秀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品尝了健康可口的农家美食,还收获了大量关于茗洲的实践资料、红色记忆、文化沉淀、生态印记、基层工作记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当地淳朴民风和人民的善意与热情。
尽管语言不通,为我们日常的交流带来不小的麻烦,但作为这片土地上最紧密、最原始的产物之一,方言也蕴含着村民之间那最深厚的情感与联系,也让我们这些“异乡人”感受到独具一格的休宁品格和休宁味道。通过方言,联结的是扎根沃土的儿女们的乡土情结和本真情感;透过方言,传递的是超越语言障壁的热烈纯真的品质。
图为调研队员与茗山农家乐老板陈震山一家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黛玉 摄
旖旎风光景,世外桃源境,乡音处处寻,声声暖人心。我想,这片土地的可爱之处在一声声方言中早已被领略。(通讯员 何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