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青阳县非遗传承人专访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9日正式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青阳腔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街头采访,欣赏青阳腔演出并进行扮相学习等活动形式探寻青阳腔,领略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本次赴青阳县青阳腔非遗传承人专访活动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作用。
戏曲的存在既轰轰烈烈又冷冷清清,它曾经繁荣于市井乡里,如今又暗淡于城市的霓虹灯火。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好像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和关注,职业戏剧团大多处于瘫痪状态,城镇和农村的戏曲也不怎么活跃。要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在国内兴起来,对国外走出去?我们在活动中采访非遗传承人和进行街头采访,希望能通过此次青阳腔实践活动来唤起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重视。
博物馆是后人追寻一个地区来时路的重要途径。在博物馆中一路观望,驻足、停留,从它的繁荣看到它的逐渐没落,我短暂的停留却看尽了它半个世纪的生命。多少戏曲艺术家们的精心打磨才有了青阳腔如今的成就?我不禁感慨,但同时又为它面临的传承困境而感到惋惜。
"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这是明代文人龙膺关于青阳腔的两句诗,虽带有一丝鄙薄之意,但同时也将表演时的热闹场景生动的展现出来。老师们对待戏曲表演的态度十分严谨,为求将最好的舞台表演展现给大众,在台后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我知道艺术需得精心打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看着他们在炎热的天气,戴着沉重的头饰和厚重衣服在登台前一遍遍练习的身影,这一刻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如此,做到“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遇事要用心对待,反复推敲,提前准备,多加考虑,则便如戏曲一般可呈现出最佳的舞台效果,只不过是戏曲舞台和人生舞台的区别罢了。
图为青阳腔非遗传承人在为登台表演做准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君怡 供图
早年喧闹的景象,如今却鲜有见闻。青阳腔真的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了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将团队成员分成三组,前往青阳和陵阳两地进行实地采访。经过后期的数据整理,我们发现多数老人(60岁左右)对青阳腔的了解较多并且观看过青阳腔演出,而中年一辈(35-45)对青阳腔不甚了解,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部分青年一辈(12-20)表示学校开展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并且能够说出其表演特点和著名作品。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年轻一辈更多的了解到了本地戏曲文化?“知命不俱,日日自新”。被采访者所说“我们有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我找到了答案。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推行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措施,社会范围内也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活动无疑为戏曲文化传承的困境打开了一个缺口,使青阳腔逐步被大众熟知。但仍存在很多本地人对青阳腔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的问题,所以弘扬传统戏曲文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坚持创新,结合时代,守住本真,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更加大众化、普适化的青阳腔。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不仅是戏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做到“日日自省,日日自新”,要勇当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时代的落后者。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进行街头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子妍 供图
林语堂曾说“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了希望和理想使他有所不同”。要传承青阳腔艺术的理想照亮了非遗传承人们练习的日夜。繁重的头饰,炎热的天气,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做的标准。一天的坚持已经让我感到疲惫,是什么能让青阳腔非遗传承人坚持年复一年?通过采访我明白——坚持因为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才能坚持许久,热爱可抵万难!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要长时间的去坚持,我想只要付出了努力总会有回报。?幕幕戏曲华影,盏盏灯火阑珊,故事的曲折悲欢亦是遗憾,水袖挥舞杨花落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进行扮相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梦君 供图
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收获,每一段探索都是一篇故事,因为有故事才有了收获。从活动的策划与推进到具体实施再到内容的诠释,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夜畅谈想法,纵使忙碌了一天,眼里也看不出疲惫之态,我们眼里有光,一份炙热真挚的光。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青阳腔,引起大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与团队一起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成就自己的卓越。
借助热爱,追寻理想!无惧艰险,青春当时!
(通讯员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