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望学途长路漫漫,感师生情谊绵绵

  为积极响应国家“防溺水”宣传号召,切实保障乡村中小学学生生命安全,7月初,我跟随湖南科技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步伐悄然来到洞口县古楼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防溺水”家访活动。与其说是“防溺水”家访,不如说是见证了一场“天长地久有时尽,师恩绵绵无绝期”的师生情谊。

  烈日炎炎,熏风躁动。古楼中心小学的门前是一道长长的坡路,每每外出活动返还校园时,我们都会感到双腿打颤,更有甚者会“狡猾”地拽起同伴的衣角,妄图借助他人之力“登”上校园。起初,我们只是单纯的以为学校只是古楼村难见的一处“高地”罢了。

  一个不经意的早晨,夏风还在不停窜动,纱窗上的蝴蝶还在翩翩振翅,凉席上的不知名小虫也在不停蠕动。我们随洞口县古楼村中心小学的林辰老师挤进了一年级班主任周杨的车内。不知过了多久,亦不知过了几拐几绕,我们的身体随车轮转弯的方向一齐晃动。一条黑蛇偷偷蹿过水泥马路,只见相机里留下的是它落荒而逃的细长背影。我随老师以及同行的几位志愿者同学一同挨家挨户宣传防溺水知识,助老师们完成家访。这里的风景人文与校园周边大为不同。

  校临碧溪,簟纹如水。那是我们迷之向往却又不敢靠近的地方,它危险而又迷人。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每每经过古楼河畔,漫山遍野的野花映入眼帘。它们不同于公园小径旁精心浇灌的小雏菊、小野菊……他们根茎高耸,花面绽放得毫不吝啬。仿佛在向我们呐喊:你看我们大山中的野花,高直挺立,向阳而生,从不畏惧大自然的时晴时雨。

  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家庭环境不一,我们碰见过在独栋水泥房中用方言骂骂咧咧的学生父亲,也遇见过热情款待我们的学生爷爷奶奶。奶奶幸福地向我们谈起了自己晚年的生活构想,爷爷则默默的在一旁掏出茶叶,为我们沏茶,而后慷慨激昂地向我们提起了自己的兵途往事。只可惜未通洞口方言的我,只得焦急的寻问这家的学生娃娃无线网络的账号密码——我们的手机在那儿全部失去了信号。老师们在宣传防溺水知识之余还会与家长交谈孩子的学习情况。虽然,这家的孩子在中考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总归是有书读。从我听得还算明白的几句洞口对话中可以得知,家访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告诉家长、孩子夏日切勿下河游泳,也不只是常规模式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探讨。虽然大家话不多,但以旁观者的视角而言这是一次暖心的体验,或许有些情感是不必宣之于口的,多言不必,情满意。

  山回路转,葵藿倾阳。下车后,我们踏上一条单行小山路,盈盈绿海,风逐夏涌。忽过一小门,大抵像是一个木制的庭院门,穿过此门便是同湖南大部分地方的农场一样是一块坪地。出门迎接我们的仍是一位老奶奶,“快下来!你的老师来了。”顺着奶奶呼唤之地看去,是一道阶深坡陡的木制楼梯。耳旁传来的是一阵“啪嗒”“咯噔”“哒哒哒”如雷贯耳的飞速下楼声。这木梯与木门与整栋房子都呈低调朴实的姜黄色。

  老师们同这家的小女孩沟通学业情况,奶奶在端着一大菜碗儿“紫”色玉米挨个儿劝说我们尝尝鲜儿,老大家伙儿微笑着拒绝。只有我这个不懂事儿的“毛头小子”顺手挑了一块最小的玉米,这“紫”玉米香味弄人,令人垂涎三尺,我毫不客气的“夺”过这块“紫”玉米,手上竟沾满黏腻的焦糖。或许不是焦糖,我不得不十分羞愧地承认我是一个农学上的“文盲”。玉米届的“黑珍珠”,香甜软糯,黑玉米乌黑油亮,黑到发紫......

  水秀山明,细浪拍沙,若有情谊,古楼为家。今有故人,忆往事。叹中心师生不灭情。诗词浩浩暖人心,未惧学途漫漫长,不负日日好时光。(通讯员 朱怡敏)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