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花开半夏,共赴彩华

  我站立在乌鲁木齐火车站的入站口,像一尊石像。熙熙攘攘的人群,提着满载的行李,宛如一条汹涌的溪流,携着泥沙和涟漪前行。我,即将离开这片北疆的土地,回到3000公里外的鲁地,进修我的学业,探望我的宗亲。再来新疆,却又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所以,我迈不开脚步,甚至来回踱步也作罢,昔日景象已如走马灯般一一浮现。

  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七月十日,山东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鲁疆石榴籽”实践团奔赴新疆木垒开展“红领巾小课堂”活动。实践团一行人初来乍到,在乌鲁木齐辗转上了大巴,前往昌吉木垒。落日余晖透过云层,洒在车窗一侧清澈的眸子上,曲折崎岖的高速路上,大巴犹如巨兽奔腾,向着云端狂奔。

图为实践队由乌鲁木齐奔赴昌吉木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庆彪 摄

  “红领巾小课堂”如期开展,部分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前来。家长们对于小课堂或早有耳闻,但具体课程安排并不了解,在实践团成员的介绍后,便放心地将孩子留在课堂上。一群八九岁的孩子们,在活泼好动的年纪能够静下来听老师讲课,积极配合教学安排,虽偶尔小打小闹也算是为小课堂增添一撮乐趣了。

  根据实践安排,我们于周末进行家访。 过程中,一位阿姨非留下我们在家中做客不可,百般推辞仍不削阿姨的好意。回家已近午夜时分,明月高悬,似天河自月亮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树影斑驳,月光婆娑,风从指尖溜进袖口,又轻轻吹散披肩的长发。柏油路宽阔平坦,一行人悠哉游哉,风乎木垒,咏而归。

  步行至和好街,因经纬度原因,当地与华东地区时差一个时辰,街上仍然热闹万分,各种商贩吆喝声、讨价声、老杆秤的铛铛声,不绝于耳。此时又隐约听见铃铛声,循声望去,是一位老人推着自行车,后座载着一个孩子,祖孙二人操着民族语交谈着。衬着月光,我看到老人两鬓斑白,皮肤松弛;后座的孩子,像七八点钟的太阳,生机,明媚……

  儿时,长辈们常常背起我们,或者安置在自行车的后座,载着我们穿越远方,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而这次的新疆之行,我们或许是“推车人”,又或者是自行车上的一个个“齿轮”,承载着南北疆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到更广阔的天地。在每一次的“红领巾小课堂”中,我们用自己所学、所知、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带给孩子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知识,浇灌希望的种子。孩子们在知识的滋润中茁壮成长,将来必定成为新时代有担当、有情怀的新疆青年。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返回家乡,带着更先进的理念,培养下一代的种子。

  种子发芽,需要土壤。基层,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偏远的代名词,人烟稀少,充斥着沉默,在沉默之下是历经无数的黄土。历史的车轮碾过,尘土飞扬,车辙无痕。此次行程,我们是胡杨,扎根于黄沙漫天,固本培元。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黄土之上一定是片片绿洲,车水马龙!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庆彪 摄

  寒灯纸上,梨花雨凉。我们总是在花开花落的轮回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相遇和别离,但留下的,不只是怅然若失,更多的是感激、从容和成长。像落红入土,到了来年的春天,它会以全新的形态重现枝头。

  终于,我下定决心,挪动脚步,朝着检票口走去。我坚信新疆必定会在年轻一代的引领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通讯员 刘庆彪)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