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霍山石斛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和“中华养生瑰宝”,带着对霍山石斛的倾慕和助力石斛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愿望,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赴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石斛产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之一,我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霍山县,开展了为时四天的深度探访霍山石斛之旅。在这短短的四天里,我们参观了霍山石斛的养殖基地、访问了霍山石斛的科普博物馆、拜访了霍山石斛的相关企业,从中了解并学习霍山石斛的前世今生和石斛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没有来到霍山县之前,我对霍山石斛的认识仅仅来源于网络和书籍上的文字和图片,仍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我来到霍山县之后,伴随着我们的调研,霍山石斛才慢慢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在我看来,霍山石斛它不仅仅是一种生长在霍山县的珍贵中药材,它更是霍山县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把密钥,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的助推剂。
意外收获,小而珍贵
七月的霍山,蝉鸣鸟叫,万木葱茏,山间弥漫着雾气,在炎热的盛夏中显得格外清凉。清晨,我跟随队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淡淡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夹杂在微风中,上山的石阶两旁种着一排排憨态可掬的石斛株,蝉鸣的喧闹掩盖不住我们对探知霍山石斛的热情。我们纷纷俯下身来,近距离地观察石斛最原始的模样,一旁的讲解员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斛的外观、生长习性以及他们产园的石斛种植情况。
途中,讲解员摘下其中一株石斛中的一小节赠予我,说道: “你可以把它带回去种起来,以后长大了可以拿来泡水喝!”那一节石斛被我捧在手心里仔细地观察着,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触碰到它,它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里,小而珍贵,带着一点新鲜湿润的泥土,浑身翠绿通透,肚子像一个斛斗般圆滚滚的,节节向上生长的姿态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彷佛在跟我打招呼。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未曾谋面的友人穿越文字的描述初次相见却又十分熟悉。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霍山石斛养殖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摄
世间珍品,来之不易
历史记载中的霍山石斛有兴也有衰,在霍山石斛濒临消亡的时候,是当地乡亲何云峙不惧困难,只身攀爬十几座大山采回五株石斛幼苗进行人工培植,最终拯救了霍山石斛即将灭绝的处境,而何云峙也被称为“药王”。
走过药王故居的一段长廊,两侧种着青松,我们来到半山腰,阳光透过松叶星星点点地洒下,一簇簇翠绿的霍山石斛原种映入眼帘,完好地生长在岩石上,宛若点缀在石头上的碧玉。石斛株的根错综交杂地盘旋在石头上,头顶的叶子自然地舒展开来,吸收着天地之精华。
讲解员指着其中最大片的石斛株中的一小节,说道: “大家请看!这一小节霍山石斛大概只有两公分,但是这样微小的两公分,它长了足足两年,可见霍山石斛生长周期十分漫长!”随后,他还向我们介绍到他们曾经试过将霍山石斛移到别的地方种植,但是霍山石斛离开了霍山后,它的外观甚至是营养含量都发生了变化,品质也没有霍山当地产的好,这说明霍山石斛对它的生长环境要求极其严苛。听了这番话,我不由得感叹道: “霍山石斛因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严苛,当之无愧为世间珍品,来之不易。而药王何云峙大胆探索霍山石斛培植之法,无私奉献于霍山石斛产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何老与霍山县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让石头开出花来!”。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霍山石斛原种保护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摄
继往开来,充满希冀
在博物馆之旅中,我采访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霍山石斛的种植特点、市场价值、市场发展情况以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霍山石斛人工种植在霍山县历届县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把霍山石斛这一濒危物种抢救过来,种植面积由原来刚开始的2000平米发展为如今的15000亩,而霍山县也因为石斛产业连续三年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十亿县”。
通过一番交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对我们说: “霍山石斛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霍山县对石斛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我们希望新一代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帮助霍山石斛产品实现营养最大化、形式多样化!”听完这番话,我对继承和发展以霍山石斛为代表的中药材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希望能通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帮助霍山石斛乃至所有中药材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中药材更好的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吴慧岚采访霍山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摄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而霍山石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药材珍品。我们在本次深度探访霍山石斛之旅中,亲身体验了霍山石斛的魅力以及霍山石斛产业的欣欣生命力。作为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做大石斛产业,打造石斛之乡,推动石斛之旅,带动群众致富”为发展思路,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助力霍山石斛这一宝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讯员 吴慧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