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我们看到振兴的风吹到了光华

  抓住六月的尾巴,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新传学院赴芜湖江北“广告助力金丝搅瓜市场推广与乡村振兴” 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离开校园,来到汤沟镇光华村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对我而言,这一次实践的地点是陌生而又熟悉的乡村。我已经离开农村很多年,对于如今农村的发展确实了解甚少;但我的幼年和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过,农村的纯粹朴实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相比于去年走进工地来说更加贴近生活。果不其然,我的确看到了一片农村的新气象。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在当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光华村大片大片的乡间田野。在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绿油油的水稻和晴朗的天空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和谐与自然。还有设在水稻田对面的龙虾池,我们只见过摆在饭桌上烹饪过的龙虾,很少见到还养在池塘里,尚未被笼网抓到送到菜场的龙虾。以及随处可见的玉米田,每一根玉米杆都比人高,我们站在玉米田里,细细看着尚未成熟的玉米,感到奇妙。当我们来到当地的一家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合作社时,我看到户外遍地如丛林一般的玉米田,那一瞬间,我感觉电影《星际穿越》中出现的玉米田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自然才能给我电影场景出现在眼前的震撼感。这些其实都是对于当地农民普通而不能再普通的作物,对于大多数生活在象牙塔的我们而言却是难得见到的稀奇物。我想这也是我们三下乡的原因之一,毕竟,只有亲自踏入乡间土地,亲自触摸农作物,才是真正感受到乡村。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种植农作物的也是农民。所以实践绕不开的内容就是走访当地农民。受制于时间,我们没有采访特别多的人,但是我们采访的每个人却也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接受我们单独采访的是一个雍有泉的老人。我们进到了他以前的家里,家里虽然简陋但是却很有我印象里农村的样子。崎岖不平的地面,充满年代感得躺椅,家门之前的橘树,院落里的鸡鸭,搭配上老人家黝黑的皮肤和充满神采的眼神,我似乎看到了我那住在乡村的外公以及很多依然在自给自足的乡村老人。还有一个自己开设个人合作社的老人,他叫张荣飞,是一位老党员。我们去采访他时,他还在外奔波,但是我们采访到了他的儿子。他为我们介绍了他父亲开设合作社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这位“爱奔波”的老人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农户。除了开设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经济以外,如果谁家有什么种植问题,病虫害问题也总是会主动找到他。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细节,合作社还会帮助当地的高龄老人耕耘农田,为的是不让土地荒废。我想,这就是农民们对土地最虔诚的体现吧。走在村子里,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当地的土地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土地庙是农民们集资建的,供的就是当地的土地神。看着翻新的土地庙,我想到国漫《中国奇谭》里的一个情节,乡村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走了从前的印记,但是刻在农民骨子里的事物是不会随着时间与发展而消失的。

  而除了乡间本来的一切,我还想单独聊一聊招待我们的光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不止有抽时间为我们介绍村里情况的书记,和带我们走访乡间的工作人员,还有烧的一手好菜的食堂阿姨。爱心餐厅是光华村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创立的目的是解决高龄、独居或残疾老人的均衡用餐问题。合理营养搭配的餐食以及优惠的价格给老人们带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老人出行不方便,还有志愿者会送到家中。我们在这几天,也享用了这顿美味的营养餐,阿姨手艺很好人也很好,一顿饭吃的早已不只是美味还有独属于农村的朴实的温情。

  我不知道光华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与《星际穿越》同款的玉米田,是爱心餐厅里阿姨烧的美味饭菜,是面对镜头有些紧张但笑得很开心的农民们,是看到我们打招呼积极挥手回应的耕地大爷,还是在百忙之中给我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工作人员。有太多事情值得我去留恋,而我也从这趟旅程里看到振兴的风吹到了光华,带来了丰饶的硕果,也留下了淳朴的民心。(通讯员 干雨诺)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