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来临之际,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收拾行李回家了,作为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的一员,我忙着准备奔赴一个地方——吉首市双塘街道双塘村,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7月2日晚,我失眠了,可能是即将面对新环境而感到紧张,也可能是即将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相处而感到兴奋,更多的是对本次“三下乡”活动的期待。
第二天在大巴车上,几个小伙伴表演了节目,大家伴着音乐应和,一个小时的车程显得格外短暂。蓝天、白云、碧草,还有远处传来的鸟鸣声,这和我从小就生活的农村极为相似,所以当我踏上双塘村这片土地时,有种回归故里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地令人身心愉悦。
下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恶劣的天气、有限的资源,但是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大家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刚到村支部时,我们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村支书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没有整理过的会议室,男生们看到里面堆积的杂物,主动开始搬桌子这些较重的东西,女孩子们也从村支部里借来了抹布、拖把等清洁工具,将会议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经过大家一起的努力后,一个简单的住所就整理出来了。团结互助是我在这次“三下乡”中最开始学会的东西,并且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愈发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图为志愿者打扫卫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晗 供图
我们团队共31人,分成支教组、调研组、新闻组三个小组,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紧密联系,互相协作。作为新闻组的成员,我有时会跟随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拍摄、记录所见所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跟随支教组成员进行拍摄任务时,有一个小朋友在课堂上说他的梦想是希望他的父亲能回来陪伴他。动容之余,我环顾四周,从其它小朋友们的脸上我似乎也看到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心愿,更是这里所有留守儿童的心愿。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或许是因为曾经的我也有和他们一样相同的经历,让我更能共情。
七月的天气总是十分炎热的,但是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各组工作依旧有序进行。除了所分好的三个组,队长也会每天安排几个人组成后勤组,为大家准备一天的饭菜。炙热的阳光和柴火增加了做饭的难度,我深知每顿饭菜都来之不易。由于我们新闻组每天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日任务,我们并没有参与到后勤组去,所以当看到其他小伙伴们每天不辞辛劳地为我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投身于后勤工作中,没有一丝怨言,我们由衷地感激他们。新闻组的任务虽然多,但是我们分工明确,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相互鼓励,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当我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不擅长的东西时,我身边的小伙伴会及时指出我的问题,给我出谋划策,引导我,而在每一次的任务中,我都感觉到自己有在慢慢进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慢慢变得更优秀,这种感觉确实美好。
在参与本次活动之前,我对调研组的工作并不怎么了解,可当我亲身跟随他们拍摄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调研组工作的艰辛。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克服天气炎热这个问题,还有一些更难处理的问题,比如与当地人语言交流不畅,村民不愿意配合采访。但是调研组的每一位小伙伴们依然按时按量完成的调研任务。当然双塘大多数村民们都是十分热情的,我仍然记得在一次跟随拍摄过程中,我们进入了一户村民家里,他们不仅都参与到调研组的访谈问卷调查,而且在访谈过程中,还把自己家的水果拿出来热情款待我们,村民们的淳朴与热情让我感到十分温暖,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更加有勇气去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图为志愿者进入村中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晗 供图
本次“三下乡”还有一件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事情。在参加活动之前,我们开过一次会议,在会议的最后,负责人让我们说出自己的生日时间,恰巧有一位小伙伴的生日就在“三下乡”期间,在她生日那天,学院的领导、老师为这位小伙伴送上了诚挚的生日祝福,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院对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
“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旅途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支教组的小伙伴们在工作中不辞辛劳,每天围绕着这帮可爱的小朋友们转,认真负责地完成他们的每一堂课;调研组的小伙伴们克服各种困难,一步步走进村民的家里,顺利地完成了调研任务;而新闻组的我们跟随在其他小伙伴们的后面,拍摄照片,寻找素材,做好宣传工作。在休息时间大家也会互相倾诉自己在工作上的烦恼、互相开导,时至今日,我依旧很庆幸参加了本次“三下乡”活动,遇见了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如果说“三下乡”是一帮人在青春的时光里短暂的相遇,那么我们的这段相遇在青春的画布上一定留下的是最璀璨最鲜亮的一笔。
在这流星似火的七月,遇见了热烈赤忱的你们,这将是我滚烫的青春里面最沸腾的一章。虽然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收尾,但是我们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希望自己在将来能够不忘初心使命,做那永不熄灭的“灯塔”。(通讯员 刘米良)